作为家常下饭菜的豆腐乳,是不上席面的。然而在川西平原,家家嗜吃、善做豆腐乳。记得小时候,住家隔壁是家酱油铺,每逢吃饭没合口菜时,就拿着一个小瓷碟,到隔壁花上五分钱,端回一个四四方方用白菜叶子裹着的豆腐乳。一口白米饭,一口豆腐乳,滋味醇厚,回味悠长。
家里最爱吃豆腐乳的,要数姨妈。最有趣的是姨妈年轻时有段往事:新婚不久,姨妈穿着红皮高跟鞋,携姨父回到都江堰娘家。乡里亲戚要盛情款待新人,姨妈说:“啥子都不要,只管将你们家的豆腐乳拿来吃便是!”
姨妈说,外婆做的豆腐乳最好吃。先前小时候,乡下人年年要做豆腐乳、粽子、米花糖、酱肉、香肠。在孩子们看来,每做一样东西都像过节一样,大人们更是乐在其中。想象着乡野田间,空气清新,满目新绿,一丛修竹旁,矗立着大木屋,屋顶上袅袅升起饮烟,母鸡在房前屋后觅食,孩子们在房里穿来穿去,屋里烧着柴灶,外婆围着灶台忙乎着,就觉得先前的乡人深谙休闲之道。
姨妈年纪大了,对豆腐乳的向往仅限于与我的神侃。母亲却更多继承了外婆爱动手的优点。每到秋天,母亲要买上两版嫩豆腐,切成小块,放在竹篾烧箕之中,晾上半个月,待豆腐长出茸茸细毛,就用筷子夹住发霉的豆腐块在白酒里泡泡,裹上辣椒面、花椒粉和盐,小心放进瓷坛里,窖上20天就可开吃了。
在成都,时常见到推着三轮车的大爷或婆婆,载着一大坛自家做的家常豆腐乳沿街叫卖。称斤论两地买回去,味道大致相差不多。近年来超市里卖的海会寺香酥豆腐乳,滋味香浓,堪称一绝。海会寺豆腐乳,由四川蒲江县人罗克之于1933年创制,每块腐乳的外层用特别腌制的白菜叶包裹,不但突出了腌制白菜的鲜美味道,而且具有独特的辛辣滋味,外观红褐油润,内心呈杏黄色,以其酥软可口、细腻无渣及麻、辣、鲜、香五味调和而著称。
据蒲江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光绪年间,蒲江民间就有普遍制作白菜豆腐乳的历史传统,每年秋天,这项活动成为了许多家庭的“家庭作业”。其中,尤以罗克之的家乡寿安镇制作最为精细有名。
五通桥豆腐乳、唐场豆腐乳、夹江豆腐乳也都是四川地区有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