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决定未来,嘉定早早便做好了准备。嘉定的许多房子,是为她的发展而造的。“十一五”以来,嘉定区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理念引领下,一大批重点科研院所总部回归嘉定,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嘉定,使得嘉定科技城的美誉重振雄风、再度实至名归。金融、教育、医疗、传媒、贸易和制造等各行业领先的企事业单位纷至沓来,大量高素质人才蜂拥而入。于是,如何吸引并留住这批来自各地的学历高、能力强、前景好的人才,筑就嘉定的人才高地,是政府也是企业需要考虑并要去做的事情。
安居乐业,就是要让他们放下行囊,给他们房子住下。
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已是不争事实。一批刚步入社会开始工作和外地来沪创业的青年人才望“房”兴叹。据《房地产时报》2008年5月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在没有家庭资助的情况下,在上海工作5年的青年白领夫妇有能力支付购置商品房首付的比例不足一成,工作7年甚至更久才有能力完成首付。为解决类似青年白领“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国家鼓励各级政府努力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在当时本市尚未实施公共租赁住房的情况下,嘉定区委区政府已经成立了优秀人才住房保障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任成员单位,多次开展调研,率先推行在住宅出让地块中安排5%的房源,按市场价60%的价格配售给符合条件的人才,被誉为“嘉定模式”的人才住房保障机制应运而生。
2009年3月,嘉定区优秀人才配售房首批试点正式启动。四年多以来,已顺利实施了八个批次的配售房供应。截止到2013年2月底,已有505位优秀人才获得配售房,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70人,博士学历学位176人;高校科研院所板块278人,企业板块164人,区属事业单位63人。
事在人为,只要有决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所长这样评论:“嘉定人才住房保障政策的推出,为我们引进中青年人才,稳定壮大科研队伍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条件。”负责承建的保利置业公司负责人说:“这种模式的推出,既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又可以使房产企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有益,品牌认同感也得到了强化。”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