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的统计显示,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截至2012年底,全国填海造地海域使用确权面积为110946.35公顷(即1100多平方公里)。填海造地使我国陆域面积增加的同时,也让不少地方的大陆海岸线发生变形或缩减,海岸动态平衡被破坏。
填海造地不是一件新鲜事情,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向大海要过土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荷兰,这个国家从13世纪就开始筑堤坝拦海水,几百年来,通过填海获得土地60多万公顷,相当于整个国土面积的1/4。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填海造地的恶果也开始显现:湿地丧失、海水污染、生物减少。为此,荷兰农业部在1990年专门制定了《自然政策计划》,计划用30年的时间将部分填海换来的土地重新用海水淹没,恢复大自然原貌。
如今,中国有不少地方正重复着荷兰的老路,并且受土地财政的刺激,在现代化工程机械的助力下,相比荷兰人过去用堤坝拦水,风车排水的土办法,中国式填海造地更加狂热和高效。只要项目一上马,优美的海岸线用不多久就会消失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随后一幢幢海景房,一个个观光园就拔地而起,歌舞升平中,房间的主人尽情地享受着美酒咖啡,海风拂面,而曾经的礁石早已被炸得粉身碎骨,成群的海鸟也不知道躲在哪个角落哭泣。
我现在工作的这家企业就建在填海换来的土地上,据当地居民讲,十几年前他们出门就能洗海澡,挖到蛤蜊,捡到海星。但是现在这一切早已不存在,曾经的大海被人类一点点蚕食,放眼望去,除了高楼就是冒着黑烟的工业烟囱,只有偶尔飞过的海鸟提醒,这里曾经是它们的家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荷兰人的教训就是一面镜子,填海造地热该降降温了。自然景观一旦遭受破坏,再想修复就不是那么简单。就像环境污染问题,早防治不论是成本,还是效果,肯定好过先污染后治理。
某位领导人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言,自己在地方工作多年,一直有“很难弥补的一种缺憾”,那就是“沿着海边一线,本来应该建得更宽的绿地,结果盖了过多的房子,这个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城市规划的缺憾,这里头要避免的呢,就是急功近利”。
这是振聋发聩的警示,语重心长的忠告。但愿那些被利益蒙蔽双眼的城市管理者能够听进去,海是大家的海,城市是大家的城市,作为海的儿女,城市的“家长”,如何保持二者的和谐,考验的不仅是智慧,还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