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激活生命力
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目前收视率节节攀升,上周十强争霸战已突破2%,观众并以25至44岁的年轻人为主,高中以上学历占比达76.4%。七家视频网站累计播放量高达3亿多次,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均以大篇幅、大版面高度肯定了“梦之声”所传递的正能量。专家们指出,“梦之声”最核心的两个字,一是梦一是声,声是形式,梦是灵魂。
华师大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复旦大学教授孟建等都对节目帮助年轻人实现美好梦想,体现了中国梦的精神追求给予了积极评价。专家们指出,歌唱类真人秀如果仅仅标榜是才艺竞赛,由于普通草根学员和高水平艺术家毕竟存在距离,若仅是才艺比拼,会使路子越走越窄。追求美好,一下让更多怀有梦想的鲜活生命冒了出来,就像植物一下拥有了最发达的根系,深扎大地,更接地气,使节目激活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基因是创新
对于如何更好地办好《中国梦之声》,不少专家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北京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建议,“梦之声”应该注入中国灵魂,注入更多中国的文化基因,如现在《中国梦之声》提出了梦想,这对原版《美国偶像》来说是一种创新,而且梦想更有变化。
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博士建议,“梦之声”应该体现自己民族的形式,中国那么大,有56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如今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也呈现了多元化,这些特点应该体现在节目之中。
他指出,实现梦想如果能刻画出美丽的人生,就会感染更多的人。
直达人心靠真实
央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大国崛起》总编导任学安说,真人秀贵在真实,梦想表达应该多元化,不一定说我出身苦、我奋斗才叫励志,这太简单化、脸谱化。我们不需要去掩饰心中的真实想法,要对习惯性的宣传进行抗争。如有的学员梦想就是要成为中国的歌王,就是为出名、为走红、为挣钱,也应该要让他大声说出来,没有必要掩饰,我们节目已有足够的正能量了,真实更能直达人心。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就是真实。真实的感染力远比那些纯虚构、洒狗血的电视节目要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朱剑飞指出,虽然价值观的体现要真,但光讲真不行,有些真话讲直了会觉得粗俗,毕竟社会文明在发展。这里,主流媒体要有判断,音乐是跨国界的,但偶像是带有学习榜样的。现在用梦想取代偶像,能给人希望,给人机会,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表达这种正能量。“梦之声”用“谢谢”取代原版的“NO”,消解了西方文化综艺节目竞争残酷的张力,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学员的人格尊重,让场上氛围显得更为温馨和谐,这对引进原版是一种突破。
首席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