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农发起维权
马爱农表示,最近不断有朋友询问,一套署名“马爱侬”编译的童书是否真出于她之手。经查,该套童书由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共计16本,收入《绿野仙踪》《小王子》《小飞侠彼得·潘》等40余种作品,原著涉及英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且每本图书都署有“马爱侬编译”的字样。“翻译一部作品往往都是找到原著,一个译者一般不会精通这么多语言。”马爱农认为,这套丛书利用自己的业界知名度误导读者,扰乱市场秩序,给自己名誉带来极大损害。
此外,马爱农去年11月还发现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译者署名“周黎”的《绿山墙的安妮》,与1986年她翻译的版本超过90%相同。记者比对发现,两本书目录完全一样,正文也大体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将人名、地名等词进行替换,并增删部分非关键词语,比如第一页中将“阿冯利干道”改成“埃文利干道”,“盯着窗外经过的一切”删掉“经过”二字。此外,书中许多诗句也译得一字不差,“我们知道,诗歌的翻译从理解到用词都是因人而异,几乎没有两个人会译得完全一样。”马爱农说。
出版社各有回应
“马爱侬”到底是谁?如何能一人通晓多国语言翻译如此之多的外国文学作品?记者昨日致电新世界出版社,总编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该套童书为新世界出版社与兴盛乐图书公司合作出版,“马爱侬”为特约编辑孙豆豆的笔名。当记者追问“马爱侬”是否真懂多国语言时,对方回应:“她是小组组长,之下有一个团队负责翻译这套书。”有关“署名‘马爱侬’涉嫌不正当竞争”一说,对方予以否认,“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并不一样。”
至于《绿山墙的安妮》“涉嫌抄袭”一案,中国妇女出版社表示“书是外包给其他公司做的,我们不清楚此事”。有媒体采访到了该外包公司负责人,对方回应称,“周黎”是他们找的一个自由职业者,“他自称英语系毕业,专职翻译,当时我们也看了证件的。不过现在找不到人,电话也打不通。”该负责人还称,“我们也是受害者”。
上海市新文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上海版权保护协会理事富敏荣判断说,如果说马爱侬是真名,确实是自己另行翻译的,又没有抄袭马爱农作品,不构成侵权。如果是笔名,就涉及到“傍名人”“搭便车”的嫌疑,利用名人效应来扩大自己的作品的销路。而借鉴和抄袭的界线并不是很明显的,一般要由专门的知识产权中心来鉴定是抄袭还是借鉴。
维权成本实在高
马爱农起诉结果尚未可知,但翻译出版界的一些乱象出现已非一日。99读书人文学编辑、译者何家炜说,照搬内容的事情在出版界一直有,一些出版公司,买了比较小的出版社的书号,找一些畅销的名著,找人稍微改一下原有的译作,署一下名就出去了。何家炜说,对译作出版上有不同的讲法:译、编译、译注、编注,如果并不是一本完整的作品,而是收集了很多材料,收集了好几本书甚至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才可以叫编译、编注,如果是完整的小说却在封面上写“编译”,肯定里面有水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欧阳韬表示,随着出版市场放开,一些书商经常雇用写手,在已有译本上改动个别字句,调整一下句式结构,很快就能炮制出动辄数十本的外国文学名著“新译本”,然后以其低廉的价格大行其道。“不明真相的读者经常被这些装帧堂皇的‘中译中译本’欺骗。但是由于维权成本太高,很多翻译家往往没有精力和这些剽窃者纠缠。”
本报记者 夏琦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