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隆先生客厅里,林林总总的书法、绘画、雕刻作品中,有两件作品特别醒目。一是启功先生手书的“上海江南杯书法大赛”书法,写得神完气足,另一件是刻着这九个字的黑色大理石长方形镇纸,很好地表现出了原作的笔意墨韵。令人叫绝的是,作品运用青铜色斜纹糙地,与面上的黑色线条形成强烈对比。不用说,这便是川隆的留墨石刻作品了。
“留墨石刻是在精黑大理石上将青铜艺术的古典色彩,篆刻艺术的冲、切刀法,石刻艺术的精雕糙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熔书画玺石于一炉,发展创作而成的。作为具有浓烈传统情调的艺术门类,它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说起留墨石刻,川隆的话便滔滔不绝起来。
已过耳顺之年的胡川隆,从小热衷于书法、篆刻、竹刻。1968年,他分配到南汇召稼楼农村插队,认识了秦之仁(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后裔,宋代大词人秦观18世孙)先生。秦先生的书法、雕刻,石刻造诣都很高。从此川隆便在他亲授下进步快速。几年后,秦先生受聘到上海大理厂从事设计工作,开创了大理石石刻技艺。胡川隆的留墨石刻便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川隆告诉我,他创制出来的留墨石刻有三个特点:第一,选用天然精黑大理石作为主料,尤以精细而呈天然黑色的安徽灵壁石最佳。第二,阳刻为主,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书画墨色。第三,借鉴竹刻芝麻底、胡桃底,石刻斜纹底的糙地技艺,独创了青铜色糙地,使与阳刻的留墨色差更加强烈,更显神韵墨彩。
在创作中,他以各种书体和汉石画像入刻,设计出镇纸、笔筒、台屏等文玩,有相当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代表作有香港回归纪念石壶、澳门回归纪念币、昭陵六骏之一的墨玉石刻等。启动题“上海江南杯书法大赛”镇纸,也是他最得意的代表作之一。
川隆告诉我,有关部门在1990年发起江南杯书法大赛,向全国征稿,并请启功先生书写会标。一天组织方来到他家里,拿出这件墨宝,请他用留石刻技艺,刻一方镇纸,好陈列在展厅,为大赛增色。川隆向来仰慕启功老,更对这个机会感到荣幸。他反复思索,选定一块30×6厘米的桂林墨玉作为材料,采用阴刻阳刻巧妙结合的手法,在阴刻处填以红色,看上去似碑似碣,古朴典雅,色彩对比强烈。作品后来在朵云轩展出,好评似潮。
留墨石刻虽然列入了非遗名录,但它的最大忧患在于后继乏人。为此,川隆成立了龙华留墨石刻社,招收学员进行传帮带。相信在胡川隆先生努力下,必能把这门独特的石刻艺术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华振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