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更新
由于是内地第一部本土化的中文版经典音乐剧,所以对《妈妈咪呀!》的首轮演出,观众多少抱有疑惑。然而,无论是话剧演员田水扮演的母亲唐娜,还是宝岛女孩张芳瑜扮演的苏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充满青春气息的表演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使得这部音乐剧成为当年国内一大演艺热点,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甚至一票难求。但即将开始的第三轮全国巡演,唐娜和苏菲两个最重要的角色都更换了,分别由上海演员影子和浙江女孩俸俊喜扮演,演员阵容里不仅有替补转正,还冒出了不少新面孔,连中方导演、灯光等人员也更换了一半。如此大幅度调整,对文艺院团的剧目运营来说匪夷所思,但该剧制作方人士认为:“音乐剧的运营机制,决定了演员必须保持流动性。”
来去自由
欧美音乐剧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节,按照演出季对演员实行签约管理的机制,既保证了剧目的演出活力,也让演员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莎拉·布莱曼、忆莲·佩姬等,最初以音乐剧开始职业生涯,但她们的发展都不会局限于一部剧目、一个公司,而是在双向选择中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调整。《妈妈咪呀!》同样如此,制作方并不承担演员的终身福利,一轮一签的机制让演职人员既得到了锻炼机会,也给大家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联创公司副总马晨骋告诉记者说:“原先还是音乐剧‘白丁’的中方制作人员,积累了经验后很快被人识中,合约到期后跳槽势在必然;演员更是如此,有的过了一把‘音乐剧瘾’后回归本行,有的群众演员到其他剧组任主角。所以,《妈妈咪呀!》像一个平台,让大家成为专业人才,也让大家来去自由。”
有益启迪
尽管大幅度更换了演员,但前几天的《妈妈咪呀!》预演,却依然保持了首轮演出的质量和活力,也为8月2日起为期一个月的上海公演和全国120场巡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显然,灵活的演员管理机制,是音乐剧常演不衰的奥秘之一。在伦敦和纽约,像《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等每一轮演员更换,都会吸引爱好者再次走进剧院,所以,观看同一剧目数十遍的观众也不在少数。马晨骋认为:“优秀音乐剧的本土化引进,对观众来说可以领略许多世界经典。但舞台背后的许多精彩却经常被人忽略。希望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形成的演员管理机制,能对我们正在进行体制改革的文艺团体,带来有益的参考和启迪。”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