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是江苏的特殊省情。这里产业密集、城镇密集、人口密集,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
为改变这一局面,江苏设定了生态空间保护行动、经济绿色转型行动、环境质量改善行动、生态生活全民行动、生态文化传播行动、绿色科技支撑行动、以及生态制度创新行动等“七大行动”,并以46个“可获取、可监测、可考核”的指标体系为考核依据。据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赵挺介绍,46个指标的设定,不仅充分考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还设置了一些江苏特色指标,包括自然湿地保护率、耕地保有量、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注册环保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食品及鲜活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平均合格率、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等。
根据规划,江苏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并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苏推出了不少创新开拓之举:如针对国土开发强度过高的情况,提出率先制定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又如面对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提出了逐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引导区域间产业转移和产业协作等新思路。
此外,江苏正在全国率先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起步阶段将投入两到三亿元,今后将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