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公告一出,业界哗然。不过,国家审计署公告称,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在审计前以自查报告形式,已分别向国家发改委报告了其中5352辆和120辆汽车的真实情况;审计署指出问题后,上海市财政局已经收回上述两家企业违规获得的中央财政节能汽车推广补助资金。江淮汽车和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对审计署指出的问题,正在整改中。
国家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始于2010年6月。财政部经济建设司7月份新发布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调查显示,至今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补贴资金166亿元,支持推广节能汽车超过584万辆,成效显著。该司相关人士表示,节能补贴要简化补贴兑付程序,切实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做到三个“确保“,确保财政补贴资金安全高效、确保节能补贴切实落到消费者手中、确保节能推广补偿金落实到符合节能标准的汽车上。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本身是本“好经”,居然被念歪了,盖与操作流程中的漏洞密切相关。
节能补贴都是由企业自填财务报表向政府领取。有经济专家指出:企业在市场是一个“经济人”角色,与社会管理者的政府职能并不一致,只要政府推出的举措存在漏洞,就会产生为自己谋利的行为。由汽车4S店提交补贴清单给厂商,再由厂商报地方发改委和财政厅(局)备案,地方财政厅(局)以中央财政划拨形式给经销商,再定额直补消费者。其中就有个别4S店玩弄种种花招骗补:同一品牌甚至同一排量的不同车型,有的符合节能车补贴标准,有的不符合,于是有商家用变通方式,将并不属于补贴范围的车型纳入补贴范畴,从中渔利;有的厂家对有些符合节能车补贴标准的车型,实行让利促销,于是有商家擅自克扣厂家让利,只给政府补贴,糊弄消费者。
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以及江淮汽车的自查和反省表明,厂家对节能汽车申报国家补贴资金,必须严格审慎,如果对企业自身(含销售大区)和下属经销商所报材料严格监督和监管,就不会出现如同上海大众经销商那样的误报、上海通用那样的统计差错、东岳汽车那样的虚报问题、江淮汽车那样的把关不严。
实际上,国家节能汽车补贴资金被骗,在几个节能补贴的环节中,只是“冰山一角”。国家审计署的第25号公告中,格兰仕等8户空调冰箱家电企业,通过“做假账”虚构销量等手段,骗取国家节能补贴9061.84万元。节能汽车和节能家电补贴两项被骗合计超过1.78亿元;如果再连同中央财政拨发给天津、河北、广东和四川等18个省、市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三大类节能环保科目补贴资金的审计,挤占挪用和虚报冒领补贴资金,高达16.17亿元,何况审计署这次审计的时间、范围和地域均有限,很难说这次公布的审计结果代表了总体骗补的数额。
特约撰稿 张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