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医院看病,打电话咨询家电维修,到某机关办点小事,在公交车上向司机问路……我们经常会遇到冷漠的态度。在我们的生活圈里,笑颜也在递减。
前几天看到一位名家的文章《读一读大学的表情》,作者回母校武汉大学后发出感喟:“怎么现在这些学生的面部表情都这么冷漠,这么困惑,我们当年哪是这样!”
我对此颇有同感。记得几年前我还在中学任教,学生遇见老师都会训练有素地叫一声“老师好!”这种尊师的“行为规范”确实可嘉,然而就是少见笑颜。要是老师与同学闲聊,谈话,不少学生会拘谨、尴尬、害羞、沉默,甚至敬而避之。也时有家长向我诉苦,孩子在家里一天也没几句话,没几回笑……其实学子们都处在花季雨季的年龄段,给一点阳光就灿烂,他们应该是最会笑的大孩子。今天的学生是沉重的考试使他们烦了,怕了,麻木了?
由此我想到一则报道,说有位欧洲摄影家来中国旅游,事后他这么评价我们的城市冷漠:“这是一个不会笑的民族。”此言固然过激,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我曾多次去欧美和澳大利亚旅游,有时在电梯或走道里邂逅老外,对方往往会先以微笑或点头示意。我曾多次向老外问路,他(她)总会微笑着给我指点迷津,甚至带我走一长段。我曾去德国的中学考察,素不相识的男女学生很远就对着我们招手,微笑,甚至欢呼……那种热情率直、大方随和的神姿真令人感动!有句欧谚说得好:“天使最美的不是脸蛋,而是笑容。”在欧美,和蔼待人就个人来说是一种教养,就群体而言是一种文明社交的规则, 是一种“公共空间意识”。
今天,为什么在微笑这方面,我们这个礼仪之邦远不能同国际接轨?
古人说“言为心声”,我斗胆仿词造一句“笑为心容”——笑是内心的愉悦在脸上的自然展露。当今社会,不少人的脸上难见笑颜,他们或是内心“压力山大”,或是有疲劳之心、困惑之心、怨怼之心、傲慢之心、戒备之心……有此种种心情,何来微笑?然而,如果我们大家都能有一点淡泊之心、宽容之心、乐活之心、感恩之心、行善之心……那么,我们的快乐指数肯定会直线上升。
著名国际模特辛迪·克劳馥说:“如果你出门忘了化妆,那么微笑是最好的补妆。”我们渴望能得到他人的“微笑服务”、“微笑教育”、“微笑医治”;微笑只是个小小的“快乐键”,只要轻轻一摁,欢悦的信息就会旋即发出,和美的氛围即可呈现。微笑带来的是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