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开始感叹:微信要变成另一个微博了。
不是说腾讯要变成新浪了,而是说微信上本来“干干净净”的朋友圈,现在也开始呈微博状信息泛滥了。就我目力所及,微信上泛滥的信息,大致包括几类:各种靠谱、不靠谱的政治经济内幕或者揭秘,各种养生医药秘诀,各种旅游美食信息,最后是各种美文欣赏或者心灵鸡汤,尤以心灵鸡汤为甚,老少咸宜。不过,仔细想想,心灵鸡汤之所以泛滥,是因为它们从没有起到过作用,或至少作用寥寥。微友信手一转,随口一叹,实际上并没时间和耐心去品味其中道理。
信息泛滥的表现是多,而多的表现则是快,因为快而多,因为多而来不及看,因为来不及看而无法静下心来品味,在信息的浮躁中飞奔,到头来却发现实际上一无所获。这是信息社会的特点,也是信息社会的缺点。多,是好事;太多了,是坏事。
流行歌曲或电影也是种信息。以前可能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作品;现在,一首歌歌词还没有记住,影片中人物还没被认知,新作品又出来了。新作品、新产品、新时尚,永远撵着人跑,永远争相占据着人的时间。再怎么新时代、小时代,人的一天一夜仍只有24个小时,信息占据、撕扯、争夺着人的时间,让人疲惫不堪。
信息社会的这个特征,暴露了人贪多务得的野心;而网络的低成本、易得性,又为这种野心的实现提供了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少有人问,我们真的需要知道那么多信息么?这么多的信息,又有多少真正在实质上具有创新意义,从而给人启迪或长进的;有多少又只是形式上空洞而无聊的“翻新”,除了消磨你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一无是处?
当然,信息泛滥是不可抗拒的现实。我们不可能回到信息稀缺的年代,况且信息泛滥也的确为好作品、好信息的出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因此,最重要的恐怕就在于我们主观的取舍,我们选择要什么信息、不要什么信息。台湾作家李敖曾表示坚决不看出版不满十年的书,这不失也是一种标准。总之你必须取舍,有所舍,才能有所取;试图一无所舍的结果,就是到头来一无所取。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自己雕塑其实没有做什么,“只是把不必要的部分去掉罢了。”
信息爆炸年代,知取舍者,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