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即公众、共融、共生、共享、互动。公共雕塑放置于公共空间,首先是以人为核心,实现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体现城市整体环境中的人性化与人文化的特点,营造“易居、逸局、康居、安居”的公共环境。
公共雕塑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表现其所在城市的公共意识和社会精神。公共雕塑作为公共空间非实用性的建筑体,其本身是一个承载着表现当地文化、道德、地域特色等任务的艺术品,是对其所处城市空间、城市历史进行深层次的人文发掘与展示。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公共雕塑,并且这些雕塑都应该反映该城市的人文气质。上海作为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江南的吴越文化、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上海,结合这特有的“海派文化”,创作了一系列相应的优秀公共雕塑,如“世博沿江景观雕塑带”、“西岸文化走廊景观系列雕塑”等。其中,由雕塑家韦天瑜创作的《城市意象》尤为突出,“城市生活像是过山车,伴随着高耸的摩天楼、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激动、兴奋、拥挤、喧闹、紧张,像是树的年轮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像是时钟往返轮回”。此外,“西岸文化走廊景观系列雕塑”中,作品《茄子》也结合“海派文化”的元素应运而生,并且带有些许上海特有的怀旧情愫。“茄子”是一个英译词,表示欢乐快活的意思,即“cheers”,这种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特点体现了这个城市忙碌之余的闲暇与惬意。
在上海这个多元文化互相碰撞的城市,孕育着不少有历史渊源、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因此公共雕塑的创作必须体现与之所处特有人文环境的关系,如“华东师范大学文脉长廊”, 文脉长廊以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元素为基点,彰显学校的深厚国学积淀,进而设计简洁的现代空间布局体现学校的时代气息,文脉长廊像长廊,更像巨幅长卷,委婉展开,细数华师大几十年来几并几合,风风雨雨, 一路走来,汇聚、建构、成就今天。
“上海市盲童学校文脉长廊”也是其中的佼佼者,鉴于上海市盲童学校作为交融着中西文化的百年学校,又是地处东西方碰撞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从文脉上,历史上,地域上包括创始人,学校环境和建筑风格都浸润着浓郁的英式遗风,所以在创作上寻求造型配合其建筑风格,以英式拱廊的形式贯彻始终,轻松活泼却又不乏凝重的历史感。
公共雕塑除营造人文氛围外还具有还原、正视历史的功能。“外滩十五号建筑外立面雕塑修复”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外滩十五号古建筑位于上海万国建筑群即黄浦江西岸的外滩,是外滩古建筑群的精华之一。该建筑1902年竣工,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上海民主党派集中办公地、航天局分别都进驻过此栋大楼。建筑外立面雕塑由四部分组成:檐口下侧四根壁柱柱顶人面雕像;二层三个拱券的券肩及券心石部位雕像;入口上方山花内装饰;入口两侧塔司干柱顶青铜雕像。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楼外立面的雕塑均受到了彻底的毁坏。对这栋百年建筑外立面雕塑的修复不仅仅是停留在美学上的价值,而是承载这一个城市对于历史渊源、文化底蕴的态度。
当今,公共雕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作为一座城市的象征,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品味,隐喻着这座城市的性格,同时也表现着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