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刚获得中国内地营业执照、成为进入中国内地首家外资拍卖公司的佳士得,本月26日将在上海举办其中国内地首场拍卖会,并将于24日至26日进行预展。此次上海首拍期间,佳士得还将推出私人洽购展,类别横跨中国当代水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战后及当代艺术和珠宝首饰。记得1994年4月,佳士得上海代表处刚成立时,也举行过开业庆典暨世界艺术品展览。两次“首展”相隔近20年,而不同的内容和模式,则呈现出艺术品市场的新趋势。
从戴维奇到墨菲
作为佳士得上海办事处的“元老”,石建邦亲历了1994年的开业。“当时的场面可谓盛况空前,令国人大开眼界。展品内容既有塞尚、莫奈、毕加索等世界级大师。也有中国书画、瓷器、翡翠珠宝、钟表以及珍稀邮票。”石建邦表示,当时佳士得的全球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多夫·戴维奇面对记者何时在内地开展拍卖业务的提问时表示,等二三十年就可以,大家听后都觉得无法想象,现在二十年不到即得偿所愿。
相比戴维奇,现在的佳士得全球首席执行官史蒂芬·墨菲已不仅仅将眼光放在拍卖之上,首次举行的私人洽购展以及佳士得美术学院还将举办的一系列特别讲座已使我们看到,墨菲已将“棋”下到了艺术品交易的整个产业链上。
藏家视野全球化
1994年时,塞尚、莫奈、达利、毕加索、夏加尔等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仅仅是让人欣赏的,而今年佳士得上海首拍中,毕加索的《坐着的男人》将作为压轴之作展现在广大买家面前。欧洲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美国战后及当代艺术,也都在此次拍卖中有所展现。同时还将推出“安迪·沃霍尔与佳士得(上海)”私人洽购服务。
从1994年到2013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4年,中国嘉德首次春拍,张大千的《石梁飞瀑图》以209万元成交,成为最高拍品,而今年中国艺术品早已进入亿元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已开始寻找新的“洼地”:在6月18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上,一位来自大陆的买家以57万多英镑成功竞得塞尚1875年绘制的《唐吉珂德》,之后又以286万英镑买下了莫奈的一幅夏日海滨风景画,而其估价仅为100万至150万英镑。
统计显示,每年在纽约和伦敦春秋两季举行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作品的夜场拍卖中,成功拍到自己喜欢作品的亚洲藏家在所有藏家中所占比例一般在6%左右。这或许也是佳士得在上海推出众多西方艺术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醉翁之意不在酒
佳士得在上海的首次拍卖之所以成为焦点,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虽然自贸试验区内文物拍卖的条例未被修改,使得佳士得在上海拍卖文物的希望落空,但对其来说,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上海开展交易,佳士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像佳士得这样的拍卖企业来说,自贸试验区的建立,虽然盘子里到底能装什么“菜”现在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将是金融、高科技、人才等“高级要素资源”流动的区域。在上海开展业务,可以更好地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客户服务,特别是其可能带来的物流以及仓储的便利,更是佳士得所看重的。
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已不仅仅是做交易,更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包括从鉴定到最后储藏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的精致化服务无疑是最大的优势,而这正是高端艺术交易不可缺少的,加上规划中的艺术品交易保税区以及专业配套设施,这无疑使佳士得在艺术市场的竞争中更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