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即所谓话语权。一个人说话,有时须想好了讲,有时则随便说。
想好讲,可以理解为“慎言”的意思,先经过一番思考再讲,不可有丝毫的疏忽;而“随便说”则带有某种随意性,有话就讲,口无遮拦,直截了当,一吐为快。
从“言为心声”的角度来说,“随便说”,常常说的是心里话、真情话、大实话;而想好讲,要考虑周全了才能讲,譬如,哪些话可以讲,哪些话不可以讲,哪些话应该这样讲,哪些话应该那样讲。结果,可能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能讲的就不是心里话、真情话,不仅有悖“言为心声”,甚至反而成了“言‘违’心声”!
作为领导干部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调查研究,领导下基层想听到的是什么话呢?无疑是百姓的心里话、真情话、大实话。因为唯有真情实话才能让领导了解到真正的民情民意民声。
然而,毋庸讳言,近些年,我们有不少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变了味,在与基层干部和百姓群众沟通交流时,往往面对的是“想好讲”的话,极少能听到“随便说”的话。君不见,时下领导干部下基层,上面一般都会事先通知,并安排好线路,确定好调研对象。每到市县乡镇乃至村组,各级干部层层陪同,摄像机、照相机闪个不停。一些地方为应对上面领导来调研考察,事先准备好一些典型或现场,有的甚至让调研对象将准备好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试想,这样的调研,看到听到的咋可能是真实的民情民意民声呢?
令人欣慰的是,十八大以后,中央领导特别注意到了改进调查研究的问题,并身体力行。日前,某省省委书记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带记者、不作报道”方式下基层随机性调研。当地县委书记得知省委书记悄悄来到本地湖片区,坦言“没准备,当时心里还是很紧张”。可村民们却一点也不紧张,“村里水利设施配套不到位,田里浇不上水”,“老百姓愿意搬迁,就是怕买不起新房子”,“乡上医院看病比以前贵”……村民们口无遮拦。当认出了这位不速之客竟是过去只在电视里见过的省委书记时,乡亲们“呼”地拥上来,一肚子心里话抢着直往外掏……
领导干部要听百姓心里话,就应这样下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