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发现,孔子的相貌很像开国皇帝刘邦,是一副皇帝脸,所以称孔子为“素王”,就是虚龙假凤的意思,于是有了“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说法。儒家则认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
有一次,子夏问孔子:“甜美娇巧的微笑那样喜人,美丽生动的眼睛那样生辉,您却说素雅才是最绚丽多姿、美丽动人的,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他的意思很明白:必须得先有“素”(白绢),然后才能施以五彩,“绘”成图画。
孔子“绘事后素”的理论,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美学思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恬淡、冲和、沉静、高洁的审美观——以素为美,以纯为高,以淡为本,以静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