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自作品诞生以来,名气远不如他的另外两首经常被演奏的协奏曲。历史上的录音版本稀少,名版更少。除了作曲家本人之外,也就扎克、吉利尔斯、米凯朗杰里的演奏存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放眼当今琴坛,钢琴家们无论是在比赛还是演出中都执意追随拉二、拉三,仿佛作曲家只写过这两首协奏曲似的。这样一来,问津拉四者寥寥无几。但在拉四中,拉赫相比以往,乐思焕然一新,已不再是气势浩大、大悲有余。反之,音乐情绪更积极向上,第二乐章还融入了爵士乐和声。技巧上也删减了大跨度和弦,增添了更多讲究灵动的手指跑动。这些元素融合起来,在拉赫的作品中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是仅存的。所以拉四必须被重视起来,也很期待更多优秀演奏的涌现。
前阵子,上海音乐厅就办过一场拉赫作品专场音乐会,林大叶率上海交响乐团,指挥了《悬崖》及《交响舞曲》,林大叶是一位有潜力的指挥家,提升空间很大。此外,另一个重头戏就是拉四,独奏则由近年来沪上活跃率很高的钢琴家宋思衡担任。曾经多次在晚报上谈宋思衡的演奏,记得有柴一、格什温“篮狂”、李斯特“b小调”等,为何如此孜孜不倦地去写他?除了技艺精湛,有料可写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耐听”,而“耐听”的根本,我觉得来源于评判钢琴家最感官的意识——音色。宋思衡的音色一向不会令人失望,他是目前琴坛年轻一代中真正思考如何去触键的钢琴家。音色本无标准,但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不糊、不虚、不燥是原则。拿拉四第一乐章中高潮段为例,依然是拉赫标志性的“和弦高潮”,乐谱上一定有三个f,某些钢琴家一碰到这样的极强音,声音立马炸开了锅,尤其高音遭难。宋思衡却从容不迫,音色依然扎实,又保持了浑厚。我不由注意起他的触键,无论轻响、快慢、跑动、跳跃,手指的力量始终向下,音色也变得更为自然,与钢琴演奏黄金年代的音色属性走得更近了。
音色之外,如谈及技巧,可简单提一下第三乐章作为例。拉赫一改以往协奏曲中各种雄伟而复杂的和弦,取而代之则是更多考验手指跑动性的段落。宋思衡从不畏惧灵动的音符,出色的触键功力使得那些齐奏变得行云流水,没有半点梗涩。这依然与科学的手指发力有关,他弹得很轻松,听起来也毫无“拉牛车”般费力,是一种自然的技巧。也正是在音色、技巧之上,才有的谈声音变化、逻辑架构等。宋思衡对于作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去年他演奏李斯特“b小调”的现场中得以发挥,宏观与微观俱在。
拉赫说过,“在伤感和快乐两种主题中,我更偏爱前者”“光明欢快的色彩不是我所乐见的”。显然在拉四中,作曲家却变得乐观积极,这一转变或许是引起宋思衡注意,并成为演绎它的关键。他带来的这个久违的拉四,应当是上海首演,也弥补了中国钢琴家演奏这部作品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