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门面”宽适如酒店前台的健康管理部。一溜儿摆开的数台“治未病健康自测仪”非常醒目,只要在这里建立有健康档案的社区居民,“刷卡”自测后的相关数据是会被一一记录进档的。服务柜台外侧五六名候诊的患者也是经健康管理部的电脑系统预约而来的,十分钟的“间隔”时间排得似乎有点密,“但是居民很满意。他们相信严正医生的中医门道,一次门诊约好六七十人,到点来了都看得上。原先不预约,早上3点钟就有附近居民来排队,一个上午100多号,拦也拦不住。”当值护士如是说。
另一个地方是门诊部全科诊室的8个医生工作台。趁着临近中午病人较少的空隙,一号诊室的费志芳医生点开电脑显示屏,以她刚接诊的两则病例做起了介绍。董老先生才从大医院手术出院,随着鼠标轻轻移动,患者的既往病史、详细的出院小结等等便清晰展现。“看,他还是高血压,已经建档了。今天的血压也会记录进去。近期的血压控制都是好的。”王老先生因为气急哮喘来就诊,费医生同样可以方便地“调阅”到他两个月前的一次胸部X片图像。
社区医生带平板电脑到居委会办健康讲座
关于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上发展快车道的区域信息化建设,陶主任掐手一算就是一组好数字。彭浦镇地区户籍人口加流动人口大约有20万之多。以高血压患病率23%计,几万人的管理档案怎么做?“有了互联互通、及时更新的健康档案和居民病历,我们通过医生门诊时‘测量血压+记录在案’,就将社区居民中大部分的高血压‘捉’了出来。”接下去的工作还是靠智能化帮忙,社区医生带着平板电脑到居委会办健康讲座,参与者的血压很快就进了系统。还有遗漏的,再一个个上门建档。
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置较偏,“出脚”也算不得方便,现在这里的医生却能方便地利用网络,为社区居民预约本市8家三甲医院的专家门诊,其中包括专科、儿科、传染科。“仅仅今年以来,我们就将两名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直接’送进了第十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病人当天下午就完成了支架手术。”陶海琦还举例说,去年全市推出重点公共卫生项目“老年人大肠癌筛查”,今年再推“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8400人,22000人,就是依仗着健康信息网络,才推进得扎扎实实。
健康档案详细到使用抽油烟机记录
事实上,这只是覆盖了整个区域内80多万人群、集合了所有人口健康数据、并最终能够“活动”起来服务于民的一个大网络的一段侧影。
位于永和路上的闸北区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如今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各地的数十批同行参观者。主持工作的宗文红副主任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两大数据资源库为核心的标准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来称谓目前这个已经可以“动态支撑”公共卫生、临床诊疗、药品监管、卫生管理、医疗保障的智能系统。
经密码授权、身份证确认等不同“途径”,宗文红让记者逐一领略了信息系统中各个平台的大致内容。比如以一65岁陆姓女性进入她的健康档案,详细到“家庭使用抽油烟机”的记录,与同时能看到的电子病历上今年5月10月两次的气管炎就诊医嘱,让人印象颇深。又比如以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医生名义进入他的PAD工作台,有关张医生为一范姓患者首诊同时建立血压档案→延伸至患者丈夫并为其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档案→与这个家庭签约家庭医生的服务“轨迹”清晰可寻。再比如以卫生分管局领导身份进入药品监管平台,区域内20家医疗机构、每一名临床医生的“大处方”“统方”“麻醉药品”等等情况,一目了然。
闸北区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率达55%
闸北区自2006年率先开始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起,2008年成为首批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区,2009年承担国家级健康档案示范项目,2011年成为国家“35212”工程项目首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2012年获全国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今年,闸北区又一次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参与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项目,并于近日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四星级测评单位。
区卫生局叶强局长介绍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闸北区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率达55%,健康档案数据日均增长约40万条。统一平台技术规范、提升平台数据质量、完善平台核心资源,将是闸北卫生信息化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任务。而一切努力的立足点,就是争取做到更加便民、利民、惠民。
本报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