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让我们从一面锦旗说起吧。
急事要“快”
今年夏季高温,家住大渡河路690弄1号楼5楼的6户居民,齐齐遭遇“停水”困局,一停就是一天一夜。市民颜增康8月6日、7日两天分别致电12345热线求助。原来,颜老伯所居住的大楼年代久远,水管老化后堵塞了。市民先向供水热线报修,被告知小区内水管由物业负责。然而,这一小区并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得悉这一情况后,该工单被贴上了“紧急”的标签,发往普陀区区政府。热线紧急处置小组联系了区政府相关部门,请对方尽快处理。多方协调下,区应急维修中心立即上门,为居民重新铺设了水管。为了表示感谢,颜老伯特地制作了锦旗寄至热线管理办公室。
热线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急”事,涉及110、120、119的职责范围内的“紧急事项”会被立即一键转接或切换至三方通话。而涉及水、电、燃气等“次紧急类”事项,在转交承办单位后,须在一天内回访,未及时解决的,将被催办。一年来,热线办共收到市民表扬信和表扬来电3341件,锦旗7面。
难事要“诚”
市民朱云峰是位热心人,看到社会管理中的疏漏,便会给相关部门打电话、写信提意见。“以前我跟其他部门打交道,对方都有点应付,但12345不一样,很诚恳。”
今年6月,老朱来电反映,闸北区中华新路和恒丰北路交界处的一片棚户区拆迁后,成了简易停车场,遇到大晴天,车辆驶过,带起泥地上的大片尘土,附近居民都不敢开窗。下雨天更惨,泥水被车轮带到马路上,晒干又成了土。老朱要去向市民热线反映,邻居们还笑话他,讲了也没用的。没想到,次日老朱就接到了闸北区建交委的回复。没几天,场地使用单位上海长途客运总站实施场地平整,铺设石子,扬尘问题得到了控制。老朱特地写了封感谢信给市民热线。
解决急事看效率,解决难事就看智慧了。在处理难事上,“12345”设置了协调督办机制,并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遇到承办单位有“畏难”情绪,推诿扯皮的情形,都将交由3方联合上门督办,或上报市领导,更严重的将移交市监察局,启动行政效能监察程序。
愁事要“准”
市民郑志佩致信市长信箱,表扬市民热线。今年6月19日,郑女士致电“12345”,反映家中富士通空调损坏,自行上网查询到维修电话,但报修后,上门的师傅无法维修,还要收2500元。之后,郑女士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电话都无法拨通。话务员按流程告知了交电家电协会的电话。郑女士通过这一电话找到了富士通专业维修人员,修复了空调,仅支付了210元维修费。
虽然只是提供了一个电话号码,但背后有两组数字耐人寻味,一是“12345”知识库今年新增入库信息4887条,在库信息总量达到18585条,基本满足日常受理需要。二是咨询类解答率为85.1%。也就是说,信息不仅要广、更要准,才能解决百姓的愁事。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