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办事由“一门式”变为“一口式”,服务方式由“专科式”变为“全科式”,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的增强和服务水准的提高,得益于一个“技术公益”项目的助推和保障——上海一门式政务研发中心研发成功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它解决了各部门专线系统信息调用和交互的技术难题,从2009年起,中心每年升级核心技术,免费提供给本市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应用。这一技术将于近日在沪召开的全国社区公共信息综合平台现场会上推广。
“冷热”不均 资源浪费
过去,居民在社区办事往往会遇到不少难题,如申请低保,先要了解所办事项由哪个或哪些部门办理,还要知道需要带哪些材料,要去劳动窗口开失业证明,再去民政窗口申请等。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展“一门式”受理后,有些“热门”窗口受理量很大,要排长队,而有些窗口一个月只有几个事项,服务人员只能常年干坐着等待。如果有新增事项,就要增加网络、窗口、设备以及服务人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技术公益” 服务升级
“对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各部门间信息可根据百姓办事的具体信息需求调用并核对,就能解决了。”上海一门式政务研发中心主任赵海然博士说,办理申请低保,如果围绕一个身份证号的相关核实信息可以共享,那么办事人员在确认身份证号码后,就可以直接核实就业状态,并受理该当事人的低保申请。甚至,这个办事人员可以根据系统提示,完成民政事务后,通过系统跳转至其他部门办理事项。“就是要把‘一门式’受理办理,升级为‘一口式’受理办理,这需要技术的支撑与保障。”
上海一门式政务研发中心自2005年起参与本市社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攻关,2009年研发成功了“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在市一级负责所有受理中心系统的统一更新和升级管理,为老百姓提供便捷透明的“一口”受理服务。
全市推广 群众满意
这个受理系统应用简单,实施方便,从2009年起,作为全国首个以科技做公益的非盈利组织,上海一门式政务研发中心将其核心技术连续5年免费提供给本市各社区升级应用,“技术公益”全覆盖全市各街镇。经过数年实践和完善,到今年,系统在上海已建成的211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12个大型居住区分中心里发挥作用。
使用“一口式”系统后,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件的平均办理时间由20分钟降到8分钟左右;群众办一件事原先平均要跑3-5个窗口,目前近200件服务事项,各窗口人员可以综合受理;前台窗口人员数量由平均30名下降到15名以下;群众满意度由原先的65%上升到了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