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河之舞》空空荡荡的舞台相比较,《舞起狂澜》依然不求奢华,只是用一圈银幕在舞台上拦出了表演区域,现场乐队分坐两侧。灯光尚未亮起,只听得风笛声幽幽传来,超大银幕上高清影像中的荒原、大海,就把观众带入了爱尔兰大地。舞者们依然用鱼贯而出的队形亮相,随着突然变快的音乐节奏,演员队伍中顿时响起了急骤的踢踏声。爱尔兰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为双脚快速击打,上身保持稳定,一字排开的队形忽前忽后移动,既如纹丝不动的整体,又似充满动感散发勃勃生机。队形重新组合发生变化时,舞者的动作也更加丰富:双脚跃起时前抬后踢,显得姿态挺拔潇洒;突然一个空中大转,落地时又一个飞快的滑步,颇似赛车做出漂亮的“漂移”,踢踏声却依然不断……
《舞起狂澜》设计了大量踢踏舞新的动作语言,比起《大河之舞》有了更多舞蹈元素的体现,促使这部新作品显得更加色彩斑斓。银幕上,苍鹰掠过汹涌的波涛,顽强地飞向远方。上半场的“梦想之海”,描述了爱尔兰先民们背井离乡寻找希望的过程。历史上,曾有大批爱尔兰人移民美洲,他们与当地居民一起创造了新生活。这些舞蹈场面,正是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相融共存的浪漫描述。
下半场的“梦想之土”,场景转换为现代。跳着街舞的男男女女居然都是踢踏舞高手,用双脚展开的炫技竞艺,历史悠久的踢踏舞竟变成了一场当代青年的街头派对。高潮掀起时,演员们又回到了开始时的那一幕,用不断变化的队形,跳起了整齐的踢踏舞。只见双脚飞舞,如狂澜涌动,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心里涌动欢乐之情。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