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西大成得悲鸿
宣家鑫
  我国美术史上远自秦代壁画、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时,马已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历代也有诸多画马的名家曹霸、韩干、韦堰、李公麟等都以画马而名垂青史。徐悲鸿在这些艺术名家的成就面前,更有所发展。他赋予马这一富有灵性的动物以新的情感和新的艺术形象。纵观徐悲鸿不同时期画的马,这种情感的象征意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他总是用画马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徐悲鸿的马之所以动人正在于他将高度的艺术技巧同自己心中之“意“融合于一体,而徐悲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艺术,乃民族生活之现象,思想之表征”。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马是徐悲鸿画的标志性题材,他笔下的马千姿百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并且他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他画的马大多昂首傲立,四肢修长,或立于猎猎疾风中,或驰骋于茫茫荒野上,鬣鬃飘逸,长尾翻卷,看似信手拈来,却充满力量与动感,使马的形象蕴含着积极向上、催人振奋的感召力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典型符号。此幅《春柳三马图》(尺寸:73×132.5cm,见图),款识:苏人先生惠教悲鸿甲申,钤印:东海王孙(白)。在徐悲鸿以往画马的作品中,都以单匹独幅居多,像这样三匹马画在一起的并不多见。画面看上去总带有一点悲壮的味道,三匹骏马形态各异,立于萧瑟的秋风之中,马以草隶的书法笔意、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出头、颈、胸、腿等转折部位,大的干笔扫出鬃尾,浓淡干湿浑然天成。最后用水墨晕染,表现马的立体结构和明暗关系。画面上除了三匹骏马,左上角还花了柳树的一枝,马蹄下还用淡墨勾勒出草坪的轮廓,衬托了整个画面,给人无限的遐想,既突出主体,又有明显的象征意味。

  徐悲鸿创作的“马”的形象,既没有唐马的雍容,也没有宋马的清俊,其忍辱负重、急流勇进之态跃然纸上,是对艰难国运中雄健国民的精神写照。在绘画艺术上,徐悲鸿革新传统,引进西法,在诸多方面拓展了中国画的观念和表现力,是徐悲鸿学贯中西的艺术结晶,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史和美学研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宣家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4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6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8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中西大成得悲鸿
吴昌硕与韩国书画家“闵园丁”
蜜蜡雕刻 晶莹剔透
唐梁嘉运墓志
刊头篆刻
公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B11中西大成得悲鸿 2014-03-01 2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