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下午,警方在浦东某农贸市场一家成人保健品店内查获大量壮阳类假药。店主朱某经营这家小店已有数年,店内假药均批发自沪上某保健品市场,宣称可治疗男性疾病、调节生理机能等。经食药监部门鉴定,上述药品均未取得正式批号,应按假药论处,当场扣押共计766粒。同样心存侥幸的还有曾某。这名外地来沪青年男子在居民区附近开设成人保健品店,从上门兜售的药贩子手里以每粒1.2元的价格收购壮阳药,再加价至5元销售,还雇佣了2名年轻女营业员招揽客户。在收到食药监部门发出的停止销售告知书后,曾某舍不得处理库存药品,继续销售,直至被警方查处时,店内仍有假药1000余粒。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销售假药罪对朱某、曾某提起公诉,两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0个月、缓刑1年10个月和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000元。
除了实体店,互联网近年来悄然成为销售假药的“阵地”。“80后”工程师胡某为了给身患肺癌晚期的母亲治病,2011年6月起通过网络从国外某经销商处经常购买该国生产的某抗癌药物给母亲服用。母亲去世后,胡某继续购买该药物并通过网络加价10%-20%销售。2013年7月,警方在胡某住所现场扣押待售的该种药品630粒。经食药监部门鉴定,胡某转售的来源于国外的该药物未经我国批准注册,应按假药论处,且胡某本人无药品经营许可证。根据胡某提供的线索,警方又接连查处两起假药案,查获该种假药1200粒。经浦东新区检察院公诉,胡某被以销售假药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1年6个月。
此外,浦东新区检察院还查出了一批食品方面的假冒商标案。无业男子王某从外地购进假冒芝华士、百龄坛等品牌瓶盖、商标标识及三无包装的原酒后,在上海郊区租住的民房内灌装,对外销售假冒的芝华士、百龄坛等品牌洋酒,市值近30万元。经浦东新区检察院公诉,王某被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