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眼睛”背后还有眼睛——全市2000多个电子警察采集的数据,竟是靠36名年轻女孩的肉眼和专业素养来分析识别的。她们每天要从数万条图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违法行为的车辆。。
这些女孩都是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工程分公司数据采集部的数据分析员。今年,她们所在的岗位被市总工会授予“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每年分析违法数据数百万条
上海从2001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建设电子警察统一管理的平台。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工程分公司数据采集部也在那一年成立。
最初,全市的电子警察仅有13个,第一批的数据分析员也只有“六朵金花”。随着电子警察不断增多,数据分析员的队伍也不断扩容。2013年,36位女孩们读取分析的各类有效违法数据超过了250万条。
每天,姑娘们的工作从开机读盘开始。她们是怎么工作的?数据采集部“元老”,当初“六朵金花”之一的曹琦为记者作了一番演示。打开一组数据,出现在屏幕上的是4张图片,包括3张全景照片和1张车牌图片。曹琦将车牌信息输入数据库,首先根据数据库中跳出的车辆信息和图像比对,判断两者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套牌车、克隆车的嫌疑。确认无误后,再分析另外三张图片。
“比如这种违法变道,一般是三张图片:一张变道前,一张车轮压线,一张变道后,我们要判断的是这组图片是否完整记录了违法轨迹,车牌是否拍摄完整清晰,是否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筛除。”曹琦告诉记者。
从一个尾灯识别车辆型号
2001年电子警察刚刚投入使用时,功能还很单一。“那时候违法行为基本上就是闯红灯和超速。但随着交通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电子警察功能的拓展,要分析判断的违法行为至少十七八种,这就要求我们对交通法规非常熟悉。”
曹琦说,姑娘们之间关于业务的讨论,有时可能只有专业的交警才能听懂,因为她们脱口而出的都是一个个交通违法代码。而一个熟练的分析员,基本上可以看到一个车辆尾灯,就能准确报出车辆的品牌和型号。
今年27岁的周瑾是36个女孩中资历最浅的一位。两年前,她大学毕业加入这个团队,全新的知识领域和工作内容,让她一下没了方向。带教老师出了个主意:每天下班站马路一小时,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观察熟悉来往车辆。小周就此成了“马路天使”,每天站马路,嘴里念念有词,看到眼睛发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个姑娘失恋了呢。
除了站马路,小周还在自己住的小区里一辆辆数车屁股,直到天黑看不见才收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小周终于融入这个群体,成为合格的分析员。但她发现,距离出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零差错”浸透汗水和泪水
曹琦告诉记者,读一组违法数据,看起来不复杂,但由于道路拥堵,还有其他可能性。比如在高峰时段,路口虽有红绿灯,但为排堵保畅,交警很可能通过人工干预来指挥车辆。
这就要求数据分析员不但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颗玲珑心:这个路口的交警,指挥交通的习惯是怎么样的,摩托车一般停在哪里……这一切,姑娘们都会主动去熟悉,这样才能及时筛除那些人工干预的因素。
零差错,三个字听起来简单,但却浸透了姑娘们的汗水和眼泪。
20多岁的数据分析员张丽,年纪轻轻就得了青光眼,在数据分析组这群每天紧盯电脑的女孩中,却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危机。数据分析员朱璀萍,进部门已经7年,作为岗位标兵,她每年判读的有效数据近20万条,一直保持着零差错的记录。因为久坐,她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很多时候只能站着工作。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