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名单定下来了
如果对方这样排阵,我方如何应对?王涛近况不错,出他是无疑的。第二、第三人选出谁?如果马文革半决赛未输球,当然是不二人选。但他却输了两分,还敢不敢用?
蔡振华对此事也是考虑再三,有人告诉他马文革输球后说了这样的话:“下次打比赛,别让我打半决赛,直接打决赛!”颇有不服输的劲儿。
蔡振华还听说马文革怕决赛不让他上场,在屋里跟张雷嘀咕。蔡振华到他屋里把他“骂”了一顿:“不让你上场让你来干什么?不好好准备,在这儿嘀咕什么?”蔡振华事后又派人去找马文革摸底:“你打第三场如何?”马文革直来直去:“要我打就打第一、第二场,第三场我不打!”蔡振华听了这个回答倒心里踏实了。
他想起自己打第37届世乒赛时,也曾在关键场次输了两分,但很是不服气,怕决赛领导不让自己上场,想去请战又怕挨剋,央求同屋的老大哥李振恃去替他请战。李振恃去敲领导的门时,屋里坐满了人,正在商量决赛名单的事儿。大家见李振恃来,以为是他来请战要求上场的,不料李振恃却说:“蔡振华让我来说说,他输两分是因为对手也是左手,他过去打左手少,所以输了,但打决赛还是有信心的!”很庆幸,领导信任他,让他参加了决赛,结果赢了两分!
此外他还想到,在第42届世乒赛上,马文革曾战胜瓦尔德内尔,为中国队拿下仅有的一分。依他当时的技术状态和士气,如有机会再上场也还可能再拿一分。瓦尔德内尔无疑是中国队最主要的对手,除了刘国梁、马文革,中国队员胜过他的人还没有。蔡振华拍板,上马文革!
第三人选大家商量来商量去,主要在刘国梁和丁松两人之间选择。刘国梁有过胜瓦尔德内尔的实战经验,丁松在打法上是削球,但攻球也不错,如果对付卡尔松还是大有希望拿下的。对丁松本人的自信心,蔡振华也曾亲自找他摸底,丁松话不多:“打老瓦得输,卡尔松没打过,有百分之六十的把握。”名单定下来了,王涛、马文革、丁松。两老带一新。
定下后,大家如释重负,李晓东说:“咱们这阵有三奇:使用在半决赛中丢两分的马文革打主力是一奇,而状态颇佳的王涛冲头保底是二奇,舍掉前面屡屡出场的刘国梁而大胆启用削球手丁松是三奇。瑞典队做梦也没想到咱们会这样排兵布阵,咱们是以奇制胜!”
蔡振华担心刘国梁上不了决赛影响情绪,就悄悄叮嘱尹霄提前跟刘国梁打个招呼,免得开全队会一宣布,刘国梁没思想准备,因为大家知道刘国梁是憋足了劲要打决赛的……
尹霄从蔡振华那儿接了任务就直奔刘国梁的房间,边走边琢磨话该怎么说。其实他心里也不是滋味。
为了今天这场比赛,国梁付出了多少努力他最清楚。远的不说,就说他第42届世乒赛成为团体赛队员时,全队上上下下以至全国都对他寄予厚望,因为他在1992年成都公开赛上连赢了好几位顶尖选手,瓦尔德内尔也败在了他手下。一时媒体接二连三地采访,文章铺天盖地地发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刘国梁一战成名,他的直拍横打也成了传统直拍快攻继续威震天下的希望所在。尽管李富荣、蔡振华都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但十六岁的刘国梁毕竟太年轻了,既没认真听取、消化教练的意见,也沉不下心来练枯燥的基本功,结果在第42届世乒赛团体赛第一阶段,虽出战八次仅负一盘,但始终没打出应有的水平。蔡振华不得不在半决赛后将他“冷冻”起来。当时刘国梁特别想不通,心理产生了变化,结果单打第一轮就输给了日本一位名气不大的选手而被淘汰出局。面对这样的惨痛教训,刘国梁在教练的循循善诱下终于认清了自己走的弯路。从此以后,他对基本功训练十分投入,实力大增,不仅在相持技术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改进,还练就反面发球等新技术。1994年冬训,蔡振华组织男队教练对刘国梁进行了集体“会诊”,对他提出了“保持灵气,加强实力,进行艰苦系统训练”的要求,使他认识到加强基本功训练才是成大器的基础。此外,为了让刘国梁能集中精力进行长周期的系统训练,教练组特意减少了他的国外比赛安排。这样,刘国梁在技术、心理和意志方面终于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