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百姓故事
     
本版列表新闻
闵行华漕镇企业家张顺营致富不忘乡里,出资近2000万元建造“村民花园”。村民碰到他总是说——~~~
闵行华漕镇企业家张顺营致富不忘乡里,出资近2000万元建造“村民花园”。村民碰到他总是说——~~~
     
2014年03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闵行华漕镇企业家张顺营致富不忘乡里,出资近2000万元建造“村民花园”。村民碰到他总是说——
小弟,谢谢侬造了“美臻园”!
鲁哲
■张顺营在“村民花园”和老人们聊天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闵行区纪东村村民、74岁的邓美珍每天一大早都要到村里的花园锻炼身体,碰到爱晨科技公司老板张顺营总会发自内心地说一声:“小弟,谢谢侬!”为什么要谢张顺营?原来这花园是张顺营一手建起来的,前后已投入近2000万元。近日,记者到“村民花园”实地探访了一番。

  办实业赚得第一桶金

  张顺营是土生土长的闵行区华漕镇纪东村人,今年61岁。他白手起家,2002年创办了爱晨科技公司。张顺营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在他的精心经营下,通过和一家研究所合作,开发出超微晶材料。这一技术广泛推广到发电机、电子电器等工业领域。高科技令公司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也进入了高速成长期。鼎盛时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税收100多万元。在细分行业中,爱晨科技已是全国第二。

  创办公司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2003年,张顺营向华漕镇申请11亩工业用地建厂房,将工厂从外区搬回了本村。在经济并不发达的纪王地区,张顺营回村建厂当时是件轰动一时的大事。村民们刮目相看,让张顺营有了“荣归故里”的感觉,但同时也令他感到肩上的责任。先致富的他决定用实际行动回报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我是纪东村人,回家办厂可以多招本地村民。”搬回村里后,他的工厂录用了不少本地人。

  垃圾山改造成花园

  过去,村里没有供村民锻炼休闲的地方,2003年第一次建厂房时,张顺营就专门在工厂前面拿出一块地,造了水池假山,安放健身器材和休闲长凳,向全村人开放。他动员自己的母亲,让她带村民来这里走走,锻炼锻炼身体。“过去农村很苦,我15岁就下地干活,什么苦活没干过?我母亲那代人还要苦,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老了,我就想创造条件让他们轻松轻松。”张顺营说。

  公司经营顺风顺水,张顺营的企业做大了。赚得第一桶金后,他想反哺家乡。2007年,他又申请使用工厂边上的40来亩地。这块地原来是村民堆放建筑垃圾的地方,纪东村村委会主任钱伟华说,这些年村民们造了不少房子,建筑垃圾渐渐堆成了山。张顺营要把这片垃圾山改造成开放式的公园,让村民多个去处,他还有个朴素的梦想,想把过去的生态找回来。在张顺营的记忆里,过去村里有很多树,尤其河边,都是树。后来村民盖了楼房,办起工厂,树都不见了。村里土地开发了,经济发展了,但农田少了,树少了,推门见绿,夏天蛙声一片,秋天秋虫唱歌的景象不复存在了。“我们村里以前有很多本地的树,现在都看不到了,我就想找原先的本地树来种,找回过去的感觉。”他说。

  亲力亲为自己设计

  为建这个花园,张顺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整个花园他自己设计,因地制宜,建筑垃圾堆上覆土,建成假山。园子里引入活水,修造小桥,搭起花架。“这个园子里哪里修假山哪里建小桥,甚至哪棵树种哪里,都是我一手决定的。”整个园子设计、采购、修建,张顺营亲力亲为。张顺营没有学过建筑设计,但这个花园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明显带着江南园林的影子,淡雅朴素。

  园子里种了60多种树,“我想把小时候村里有的树都种回来,哪里有卖,我就去采购。”张顺营说。园子里每棵树上都挂了块小牌子,上面写了树名,方便年轻人认识树木。园子里还添置了十二生肖雕塑,小孩子来了,都喜欢找自己的属相合影。

  张顺营还特意在园里造了个“博物馆”,里面收藏的都是上海地区以前农家常见的农具、家具。簸箕、杆秤、风车、蓑衣、草鞋……村民们来了都喜欢到这里看看,老人带着孩子来,总要给孩子解释一番,这些东西现在家里都看不到了。

  为这个村民花园,张顺营已前前后后总共投入了近2000万元。这个有着江南气息的“村民花园”取了个秀气的名字“美臻园”。

  可园子造大了就有一个属性的问题,为此,张顺营在2010年完成了农家乐的申请手续,增添餐饮、垂钓、蔬菜采摘等项目,但他的本意只是想让园子造福本地村民。

  “想让村里的老人们能像城里人一样,有个地方玩”,村民花园造好了,张顺营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了。70岁的村民钱爱妹因为晕车平时不敢出门。村里有了“美臻园”,只要不下雨,她每天早晚都要来这里走走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腊梅开过了是梅花,梅花开过了有桃花。“我不用出门,就能看到花啊草啊,这里很漂亮,我很喜欢。”老人说。张顺营90岁的老母亲朱福娥也常和老姐妹们一起到花园里散步。她对儿子很满意,见人就说自己儿子媳妇孝顺。

  一年慰问老人三趟

  在村里老人的眼里,张顺营是个大好人。从2003年开始,他坚持出资每年三次慰问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春节送食用油,高温天送汽水,中秋节送月饼。74岁的钱凤来说,现在人寿命长了,村里老人越来越多,张顺营每年坚持送三趟慰问品,一趟没少,一家不落。已经坚持10年了,不容易。过去是张顺营送,现在张顺营做了董事长,儿子做了总经理,张顺营就带着儿子一起送慰问品。纪东村村委会主任钱伟华说,一份慰问品要100多元,全村现在有150来位老人,这笔开销真不小。

  张顺营衣着朴素,低调节俭,大冷天办公室来客人了才开一下空调。村里老人碰到他,常会发自内心跟他说一声“小弟,谢谢侬。”这时候不擅言辞的张顺营“标准动作”就是,连连摆手,“快点逃快点逃”。

  本报记者 鲁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轶事/运动汇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我选择从荷兰推开欧洲大门
小弟,谢谢侬造了“美臻园”!
新民晚报要闻·百姓故事A02小弟,谢谢侬造了“美臻园”! 2014-03-23 2 2014年03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