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缅怀恩师
大屏幕上,一幅幅老照片再现年轻时代的高芝兰登台演唱的音容笑貌。在缅怀恩师的气氛中演唱,来自瑞士的李怡萍不由得热泪盈眶。这位从新疆考到上音的文艺小兵,在接受了高芝兰将近6年的指导训练后,不但夺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金奖,又连续获得多个国际比赛奖项,还考入了苏黎世歌剧院。此时在母校的舞台上唱起老师当年教过的曲目,这位女中音的耳畔似乎又响起老师的谆谆教诲。
从加拿大回沪的胡晓平的心里,也涌动着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在我这么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一直影响着我的人,就是高芝兰老师。她的博学厚德,她的孜孜不倦,让我从上她的第一堂课起,就深深地崇拜上了她。”多年未在家乡登台的胡晓平,昨晚演唱了中国歌曲《那就是我》和歌剧《浮士德》咏叹调《珠宝之歌》。曾经的纺织厂青年挡纱工,因为热爱唱歌跟随高芝兰学习,由此改变了人生走向。这首《珠宝之歌》,就是她1982年赴匈牙利参赛夺奖的曲目之一。备赛期间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高芝兰陪伴着她练歌指导。
高芝兰的学生中,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最为“大牌”的当数孙秀苇。这位从辽宁考到上音的学生,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跟高芝兰教授上课的情景:“当时已经60多岁的她,给我做那么漂亮的声音示范,让我这个骄傲的小女生崇拜得五体投地。”虽然早已是闯荡国际舞台的著名歌唱家,但她一提起高芝兰就说:“她是我的恩师,教给我的声音技巧让我享用至今。”
这次回到上海,孙秀苇不但自己用歌声相伴远在天国的恩师,还请来了钢琴家丈夫罗蒙·克洛莫夫为整场音乐会弹伴奏。高芝兰的学生迟立明、张倩、张丽慧、丁丽华,以及歌唱家丁羔、小提琴家黄滨等也参加了音乐会演出。
心里装满学生
一年前的昨天,高芝兰以92岁高龄,在美国旧金山的公寓里静静地离开了人间。高芝兰幼年时随双亲从西子湖畔移居上海,她从小通过收音机、看电影喜欢上了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身为普通职员的父亲倒是很支持女儿,还买了一台当时很稀有的5灯(电子管)收音机送给她。15岁时,高芝兰就考入了上音的前身上海国立音专,在前苏联声乐专家苏石林的指导下专攻声乐。1941年毕业时,她在兰心大戏院举办独唱音乐会,马上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上海工部局乐队请她参加歌剧音乐会。
为了拓宽自己的艺术眼界,高芝兰不断举办独唱音乐会,筹集到了赴美留学的旅费和学费。她选择了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继续深造。这位拥有出色声音条件和演唱水准的“中国夜莺”,马上引起了关注,她在哥伦比亚大学麦克米伦剧院的独唱音乐会,更是让全场听众沸腾。但是,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让她归国心切。她与在纽约结识的丈夫一起,回到了国内。从此,她成为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不仅孜孜不倦地为培养声乐人才耕耘在教育园地,还经常登台演唱,并且录制了多张唱片。
多年以来,高芝兰的心里装满了学生。她的丈夫于1983年故世后,她更是全身心扑在了学生身上。年过六旬之后,高芝兰仍然积极“充电”,利用赴美探亲之机重访母校,争取各种机会观摩歌唱家的表演,还两度出任过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和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的评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高芝兰赴美安享晚年,她依旧不忘钻研声乐艺术,经常与学生一起切磋。2001年,她得知孙秀苇将首次亮相华盛顿歌剧院主演《图兰朵》,还从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专程飞到了东部,到场坐镇。这位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音乐家,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与上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录制的《外国歌剧选曲》,已伴随了无数人的音乐时光,获得了首届“中国金唱片奖”;2011年,她被颁予了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