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百姓故事
     
本版列表新闻
~~~——“老妈”胡红娣的慈善人生
~~~——“老妈”胡红娣的慈善人生
     
2014年04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女去世,她把母爱给了更多孩子
——“老妈”胡红娣的慈善人生
徐轶汝
■ 胡红娣经常来关心泽郎多杰的小店,帮他出主意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在繁华的上海,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爱!”这是来自四川甘孜康定的康巴汉子泽郎多杰为“老妈”胡红娣谱的歌词。泽郎在歌词中形容胡红娣像“白度母”一样善良。“白度母是观音菩萨的一滴眼泪,是善良的化身。”泽郎多杰向记者解释。

  善良的胡红娣有着坎坷的人生:1986年下岗后,她以开水果铺子为生,艰难再就业;1995年,她痛失爱女,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前两年她还曾身患肠癌。但命运始终无法击倒这个坚强的女子,她以自己的爱心帮助着身边人,因为她“见不得别人苦”。胡红娣说:“只要我知道,只要别人找上我,我一定会尽力相帮,否则良心上过不去。”

  免费出租店面支持“儿子”创业

  胡红娣和泽郎多杰“母子”的缘分始于2012年年初,当时胡红娣作为志愿者,前往川、藏看望上海援藏干部、援建施工人员和支教老师,泽郎多杰是随团的当地歌舞团演员之一。能歌善舞的泽郎多杰给胡红娣留下了好印象:他细心懂事,会主动帮团员拎东西,会照顾人。之后的事情证明胡红娣没有看错人,泽郎多杰在大街上制止小偷行窃就有两三回。

  当年过完春节,泽郎多杰来到上海寻找发展机会。一次志愿者聚会上,胡红娣知道他一直没找到正经的工作,靠摆地摊卖家乡带来的首饰为生,心里不是个滋味。“小伙子人好,自己创业不容易,我得帮帮他。”胡红娣那时已经不做水果生意了,她决定把一部分店面转租给他。

  这间位于水城路近仙霞路的小店铺虽然仅有七八平方米,但周围小区多,人流量高,租金起码要三四千元,胡红娣却一分钱不要。不仅如此,她还帮着泽郎多杰订制货架,布置店面,甚至在他回老家进货的时候,客串一下老板的角色。

  泽郎多杰的强项是唱歌,作为长宁区个体劳动者协会仙霞分会的会员,胡红娣人脉广、消息灵通,她为泽郎多杰和他的伙伴们寻找各种演出机会,比如公园里的歌友会、婚礼上的助兴演唱。有时歌手太多,劳务费不够分,她就默默贴点钱。

  为了方便打理小店,泽郎多杰搬到了店铺附近,房子还是胡红娣帮忙找的。“老妈”不仅在事业上支持儿子,在生活上也是尽心尽力,锅碗瓢盆、床单被套,甚至连泽郎多杰最爱吃的辣椒酱也准备妥当。

  每年母亲节送一枝花给老妈

  受惠于“老妈”胡红娣的,不止泽郎多杰一人。1989年,仙霞街道里的霞芳孤儿院发起“给孤儿一个家”慈善活动,胡红娣去了孤儿院,和当时才6岁的车杏结了对。胡红娣心疼这个身有残疾的小男孩,每个周末,都会把车杏领回家,给他辅导功课、做各种好吃的,让他感受家的温暖,“每次带孩子回家,他都‘妈妈’、‘妈妈’叫个不停。”最让胡红娣感动的是,每年母亲节,车杏都会偷偷买一枝康乃馨送给她。

  这份没有血缘的“母子”亲情,却曾因胡红娣家中发生的变故而一度中断。1995年,胡红娣的女儿不幸亡故,整整3年,她几乎以泪洗面,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连悉心经营的水果店都几乎放弃。而这期间,恰逢霞光孤儿院搬迁,车杏被送到了崇明一家孤儿院。

  等胡红娣终于从失去爱女的悲痛中艰难地走出来,才发现找不到车杏了,急忙到处打听,最后终于得知了车杏的去向,“在崇明再见车杏,他一个劲地说想妈妈,以为我不要他了,听到他那一声声的‘妈妈’,我忍不住紧紧抱住了他。”

  如今,车杏已经在孤儿院工作了,母子两人每周都要通一次电话,互报平安。

  对需要帮助的人,有责任

  长宁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前任会长黄琴莉和胡红娣是多年的朋友,在她看来,胡红娣这些年“过得不容易”。1986年下岗时,胡红娣才28岁,生性倔强的纺织女工看到大街上很多人摆摊卖水果,也想尝试一下,便向街道租了个店面。

  她每天三四点起床,骑着三轮车去进货。那回砀山梨上市,胡红娣想拉40箱回去,一箱15斤,加起来600斤,是她体重的6倍多。一车捆好,上桥的时候,骑不动了。胡红娣下来,想抓住车把手往上拖。谁知道刚下车,车头立马翘起来,一车砀山梨都从车上滑下来了……胡红娣坐在桥边,眼泪直流。

  胡红娣做生意,价格公道。顾客们讨价还价,她都笑眯眯的,能让一点是一点。凭借着朴实诚信,她积累了一大批老顾客,其中不少是周边的大单位和星级宾馆。2003年,胡红娣的水果铺挪了个地方,老顾客跟着她一起挪地。

  也许是自己受过太多苦,胡红娣能推己及人,造就了她“爱管闲事”的个性。“她觉得,自己对需要帮助的人,有责任。”黄琴莉说。但凡知道个协会员中,有人因病住院、家中老人去世、店中失窃,她都不遗余力捐款,“三五百块,大的忙帮不了,算是一种安慰吧。”几年来10多位个协会员得到过她的帮助。

  有一次,胡红娣到家附近的菜场买菜,在肉摊前看到一位女顾客,向摊主提出,要买几角钱的肉。原来,这位女顾客的丈夫已经过世,她独自拉扯儿子,儿子想吃肉了。胡红娣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太可怜了。”她掏出钱对摊主说:“给她称10块钱的肉。”

  区个协仙霞分会1995年成立“双拥”服务队,每年都到武警部队为官兵提供免费服务。新兵到连队,衣服因胖、瘦、长、短等原因不合身,胡红娣和服务队队员们立即修改缝制。2001年,40名来自贫困地区的新兵缺少替换的短裤和衬衫,胡红娣等6名女队员自己捐款购买布料、裁剪、缝制,赶在“八一”建军节前送到部队。

  本报记者 徐轶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运动汇
   第A14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家装专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爱女去世,她把母爱给了更多孩子
沪港第三轮合作有望三季度推出
新民晚报要闻·百姓故事A02爱女去世,她把母爱给了更多孩子 2014-04-13 2 2014年04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