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鲁国都城的一座外城门。晨门,早晨打开城门的守门人。奚,疑问代词,代处所,译作哪里。奚自,宾语前置,语义是自奚,从哪里来。氏,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孔氏,孔子先祖为宋国贵族,第六代祖先孔父嘉自成一系,迁鲁,始立孔氏家族。至孔子父亲叔梁纥,已失去世袭贵族地位,成为一名武士。子路称“孔氏”,是一种尊称。其,有学者认为不是代词,而是表极端程度的副词,相当于“甚”“极”。
增字解经,将此章用现代汉语表述为:子路回都城,天色已晚,城门已闭,于是睡在城门洞。第二天一大早,守门人打开城门,发现子路,十分惊讶,问道:“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来自孔家。”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根本做不到而坚决要去做的人吗?”
从守门人话中推测,此事应发生在孔子生命后期,但具体时间、原由则无法考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门人对孔子的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一句警遒的总评,决非寻常之人可以作出。这位守门人,不仅了解孔子,而且了解鲁国及周围诸国的形势。可以断定,位卑的守门小吏竟是一位耳聪目明的“隐者”!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明显与孔子不同,评论孔子时语带讥讽,是另一派的思想。下一章的“荷蒉者”、微子篇的“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都与“晨门”为同一类人。可见当时隐者为数不少。他们看到天下浑浊不堪,因而以不同方式远离或逃避现实政治,或隐于山野,或隐于市朝,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特别是“心”的超脱。
“知其不可而为之”具有特定内容,指社会无道,明知改变不了,却偏要去改变。正是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让子路等孔门弟子,以及后世儒家,从另一角度深刻理解了先师。想必子路会将此语如实转告,而孔子大约会沉思片刻,缓缓道出:“然哉!然哉!”如同郑人贬孔子为“累累若丧家之狗”时的反应一样(《史记·孔子世家》)。
拙文《“命矣夫”》已述,孔子固然认命、畏命、安命,但他同时又知命、乐命、抗命。“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不受命”(先进篇),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春秋后期,君主无道,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胸怀天下的孔子身体力行,奔走呼号,始终高举“仁道”的火炬。孔子知道,自己的火炬不过是暗夜中的微光,并且难以短时间就成为照亮天下的明灯,但作为身负天命的有志之士,不能不挺身而出,尽一己之力。
伟哉!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