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界上海之春《金钟之星》国际音乐节拉开了帷幕,动人的音乐萦绕耳际,渐渐地,一张睿智深邃、谦和淡定的容貌在我眼前浮现,他就是中国交响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上海交响乐团的首任团长黄贻鈞先生。
自上世纪60年代创办上海之春音乐节伊始,黄先生就是组委会负责人之一,为筹办音乐节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并多次担任乐队指挥,给人们,特别是作为乐迷的我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黄先生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了整整57年,为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拓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在上交新团址竣工之际,乐团发起征集纪念黄贻鈞的文稿及图片资料,以汇编他的纪念册,寄托上交人和广大乐迷的缅怀之情。此举赢得了海内外音乐界同仁、新闻界和各界人士的响应,我也有幸以萧牧笔名撰文忝列纪念册之中。
在音乐厅和录音中,我聆赏过很多黄贻鈞指挥的中外作品,他的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他的《红旗颂》《长征》等等。其指挥风格沉着谨严、稳健朴实、细致入微又不失创意和独特个性。如他指挥的贝多芬作品有着显著特色与心得,宏大沉雄、开阔饱满,他是用心来诠释贝多芬的音乐,呈示了十分高远的境界,至今犹能感受到他驾驭乐队的高超技巧和能力。有一次在国外指挥外国乐团演奏中国作品——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时,为了充分表现民族的意韵和品藻,他让西洋乐器长笛贴上中国笛膜,取得了类似中国竹笛的效果,令外国配器专家大为赞赏。
捧读这本题为《高山仰止》的纪念本,一代大指挥家黄贻鈞的形象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崇高。80余年前,一位年轻英俊、怀揣着梦想的多才多艺的翩翩少年,从美丽的江南古城苏州来到大上海,登上了他梦寐以求并为之贡献终生的音乐圣殿。而后他成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国乐队演奏员;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上海工部局乐队,不久又担任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圆号首席。解放后,黄贻鈞荣任上交首任团长、首席指挥。
黄先生不仅是荦荦大端的指挥巨擘,又是卓有成果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江南组曲》《皖北组曲》以及改编刘天华的《良宵》等等,富于东方神韵的旋律至今让人击节赞叹。人们对他的淡泊名利、宽以待人、提掖后侪、谦逊低调的人格魅力感佩至深;他坦言,没有不好的乐队,只有不好的指挥,他美丽的心灵好像一首动人心弦的歌,让无数同仁肃然吟唱,洵是交响乐坛的一尊丰碑。
这是一册容纳了众多音乐名家回忆文章,大量珍贵文字、图片资料和黄先生一生经历自述的纪念本,从中可洞悉和了解上海乃至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的艰难崎岖以及辉煌的历程。惜乎它还没有正式出版,明年是黄贻鈞先生百年诞辰,倘若哪家有眼光的出版社能慨然付梓印行,可谓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