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城市里每天起得最早的是三种人:豆腐作坊的人,天没亮就开始磨豆浆,做豆腐,春夏秋冬,一盏昏黄的灯下,热气蒸腾,推磨踩碾,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一直忙到天亮,开门迎客,以新、热、香的豆制品,奉献给晨曦中的城市。第二种人是清道夫,现在叫环卫工人,手执大帚,三伏天披星戴月,三九天顶风冒雪,将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开始上班的时候,清道工早已经下班了。在湖南一些城市,还有一种人,就是拉着车满街喊“小鱼!小鱼!……”的。
“小鱼”是什么?一大早卖小鱼,够新鲜!
某剧团到衡阳演出,随团炊事员李师傅来自乡下,饭菜做得地道。他一早上街买菜,就听到外面叫“小鱼!小鱼!”他一想,买点小鱼做菜吧,就赶紧去找吆喝的人。巷子里闻声赶来很多人,都携着马桶、便盆之类,围着一部手拖的木板车,车上是一个椭圆形的大木桶。只见“鱼贩子”一边喊“小鱼”,一边接过人们递上来的马桶、痰盂、尿盆,往他车上的大桶里倒。
李师傅老远就闻到一股尿骚的气味儿,但他还是不理解,不是叫卖“小鱼”吗?他就去问那“鱼贩子”,哪知“鱼贩子”根本不理他这个乡巴佬,仍不停地叫着“小鱼”。
李师傅觉得这个衡阳“嘛噶”“见了鬼”了,明明叫“小鱼”,敢情都是小便!他逢人便说:真是怪事!
其实这吆喝“小鱼”的,是城里起得最早的第三种人:收小便的。
中国古汉语称小便为“小遗”,《汉书·东方朔传》:“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颜师古解释:“小遗,小便也。”一直到现在,很多地方仍沿袭古老的叫法。而在读音上,并不读“遗”(yi),而是读“雨”(yu),解小便叫解小遗(yu音雨),到南方的一些省,特别是衡阳,吆喝起来就成了“小鱼”。
那时候,城市下水道并不完善,收小遗成了很重要的环保工作。将这些收来的小遗,运送到附近城郊,成为很好的肥料。大便也有专门的粪池收纳,定期有人来处理,也是用作农业施肥。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收“小遗”已经不能满足环保的需要了,于是开设地下通道,也叫下水道。现代化的抽水马桶,只需一按键,粪便便被冲进下水道流走。
大量粪便随水东去,农村开始以化肥取代“小鱼”。而应该废弃的东西,却被一些人重新捞取,加以“提炼”,重又回到餐桌,借此大发横财,如“地沟油”之类。
慈禧太后死了很多年了,她在世时,有人给她的花园里安装喷泉。她感觉很新鲜,但又觉得太浪费水,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兴一利必增一弊。”每当想起过去吆喝“小鱼”的声音,就觉得逝去的岁月,带走了不少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许多值得留下的东西,没能保存下来,被一股脑儿冲进了下水道,也成了“滚滚长江东逝水”,“都付笑谈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