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星期三) 阴有雨
入台观光以来,在同导游小萱和司机廖师傅的断续闲聊中,在与同伴们的相互交流中,特别是在和台湾媒界老朋友的餐叙接触中,了解到不少目前台湾社会经济政治的真情实况,从感性到理性加深了认识。归纳起来,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发展趋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经济开始崛起,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出口总量逐年上升,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很快与韩国、新加坡、香港一道,跃升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然而近20年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经济虽有所发展,但总体状况令人堪忧,在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不仅被韩国等大大超越,而且和大陆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目前出口总量不增反减,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房价居高不下,百姓啧有烦言。更加可怕的是,当今台湾政局不稳、乱象频发,对经济如何采取应对之策,迅速走出困境,政府缺少办法,人民缺乏信心。
其二,社会分配不公。在对公共利益的分配方面,在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处理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比如,对“军公教”(军人、公务员、教师)阶层,实行政策倾斜:退休以后可以享受在职时待遇的85%,银行存款可以享受18%的利息;而一般工薪阶层,退休后每月只能领取2到3万元台币的养老金,银行存款只能拿到1.3%的利息。至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每月薪金只有台币2万元上下,按照台湾物价,除去吃饭、房租和零用的开销,已经所剩无几。目前,在台北购置1套两房一厅的二手房,少说也要台币1000万元以上,这对他们而言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如果没有父母资助,购房完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其三,教育问题突出。目前在台湾,缺乏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进大学的门槛很低,只要高中毕业,人人可以读大学,个个都是大学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忽视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的训练,致使学生踏上社会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百分之七八十的大学毕业生不能适时就业。履行兵役制本是青年的应尽义务,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仍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对参军缺少热情,认为这是浪费青春,因而想方设法以身体不合格为由逃避当兵。为改变这一状况,政府正在研究推行募兵制。
其四,纸媒现状欠佳。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报纸同样受到新兴媒体的有力冲击,面临严峻的考验,日子并不好过。21年前,我们应《中国时报》邀请访台的时候,《中国时报》与《联合报》两大报系都处于鼎盛时期,其它报纸只能望其项背。为争做龙头老大,两大报系之间竞争激烈、互不相让,连露天的广告都针锋相对,不甘示弱。正因如此,为拜访台湾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联合报》总编辑,我只好背着东道主暗中前往。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台湾社会经济政治出现了新的情况,报业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时报》与《联合报》虽然历史悠久,但已今非昔比、风光不再。相反,一些观点激烈、有财力支撑和大量免费赠阅的报纸,品位不高、以刊登八卦新闻吸引眼球的报纸,却大行其道,销量远远超过两张传统大报。
对目前台湾为何会存在种种乱象,公众往往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说法不一。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党派纷争、朝野对骂,缺乏领导权威,出现中间梗阻,使政令不能畅通,步调不能一致,仍是问题症结之所在。有些党派从利己主义出发,混淆是非,制造乱局,以售其奸。从前一时期的“反服贸”到最近的“反核”行动,且不说是否真正代表公众利益,仅就其未在法制轨道内进行,经常阻碍城市公共交通,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就为人们所不齿、所反对,不能不对组织者的真实动机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