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大型客机项目已全面转入工程发展阶段,力争下半年进入总装。对团队每个成员而言,让国产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每天手中实实在在的工作。
民机 从零开始
再难 必须坚持
中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将全面按照国际民航规章和适航标准,综合考虑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要求。这些高标准意味着坚持自主研发、国际合作原则的C919在研发路途上要攻克很多难关。“这条路再难,也必须坚持走下去。”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说。1989年和1995年,他曾先后参加空客和波音的项目,深感中国民机事业与欧美国家的差距。“那时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民机概念,参加国外的项目也只是让我们做一些局部的工作。”
2003年,陈迎春的人生出现重要转折点——从西安调到上海工作,从研制军机转向研制支线飞机ARJ21,同年大飞机项目也开始调研和专家论证。2008年,中国商飞成立,大飞机事业真正起航。“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要设计工作流程,做数据储备、要搭建人才队伍。俗话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最初是‘石头’在哪都不知道。”他调侃说。
商飞成立的6年间,大客项目从无到有,发展紧锣密鼓,各路英才汇聚到上海,追梦大飞机。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商飞人都没有动摇信心。“未来20年,全球民航将迎来需求高峰,中国市场巨大,我们不能永远受制于人。造自己的大飞机,是市场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需要。”陈迎春说。
在上海,商飞绘制的民机版图正越来越清晰:总部基地选址浦东世博园,已经结构封顶;设计研发中心落户张江高科技园,已建成运行;总装制造中心落户浦东祝桥,部分已经完工并投入试生产,2014年全部投入使用;客户服务中心落户闵行紫竹科技园,已经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快速响应中心、飞行训练中心即将投入运行……
出路 自力更生
攻关 马不停蹄
去年底,C919铁鸟试验平台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投运。作为民机项目的“头脑中心”,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的新家投入使用不过1年多,2000多名研发人员一边适应新环境,一边马不停蹄研发攻关。
“要使C919在世界民用航空市场上具备竞争力,最终取得商业成功,必须解决研制中涉及的气动、结构、材料、系统综合等诸多关键技术点。要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国内几乎没有任何经验,更不可能指望外国人的慷慨相助,自力更生才是唯一出路。”
陈迎春的这番话,欧阳一方记忆深刻。作为研发团队的一员,他得到了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副总设计师陈迎春等专家的大力支持热情鼓励。这名80后商飞人,正全身心投入C919电传飞行控制律设计。
“先进控制律能全面提升飞机操纵品质,提高飞行安全性,减轻驾驶员负担。电传飞行控制律是主制造商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也是发达国家严格限制出口与转让的关键技术。”欧阳一方介绍,为了突破这一难关,商飞公司发挥大平台作用,吸纳北航、西工大、南航、复旦、上海交大、清华等多家单位的研发人员和外国专家联合攻关。
为方便交流、提高效率,攻关团队采取集中办公模式。记者看到,偌大的房间里,摆着两排长长的桌子,每个位子都有一台电脑,碰到问题就在大白板上刷刷写下数据公式,大家一起讨论。“谁遇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找到联系人,面对面交流探讨,节省大把时间。”
欧阳一方告诉记者:“攻坚期,我们制定了611工作制,一周工作6天,一天工作11小时。”记者问:“这种工作状态要到什么时候结束?”他的回答是“等C919首飞成功后再说吧。”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