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上海这地儿,挖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姜文。
年龄变了 幽默不变
妙语:如果这算欺负,我估计谁都愿意被我欺负
这次在上海,姜文闹了不少“笑话”。上影节开幕式上,杨澜拿姜文的“显老”说事儿:“姜文15岁那年,有一天经过一个美术馆,远处一个‘解放军叔叔’朝他跑来。他正纳闷时,对方居然问他:‘叔叔,请问现在几点了?’”这个众所周知的冷笑话博得了满堂彩。姜文自己则在之后的采访时继续加码:“我21岁的时候,秦怡老师60岁,当年我们合作过电影《花轿泪》,我演的是她父亲(年轻的时候)。”
走过30年的从影之路,姜文从一个特立独行的金牌演员,变成了如今引领票房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技惊四座,《让子弹飞》则首次实现了中国式大片票房、口碑的双赢。他用个性和影像感染了海内外的影迷,用才华和坚持诠释了中国人的电影梦。
韩国导演姜帝圭因故没有出席上影节“电影新生代成长路径”论坛,姜文紧急救场。一句“不能让人以为我们老姜家没人”,笑倒了一大片。论坛上,他和导演何平针锋相对,霸气尽显。采访时记者问他:“以你这样的脾气,当年监制陆川导演的《寻枪》时,在片场‘欺负’人家的传言是真的吧?”姜文眼一瞪,半开玩笑地说:“我帮他找钱,又给他当演员,还当监制。这是欺负么?如果这算欺负,我估计谁都愿意被我欺负。”
身份变了 个性不变
妙语:艺术是在没有犯罪的情况下的非分之想
“每年监制5部新导演作品,或者10部”。这是姜文在今年上影节期间放出的“豪言壮语”。面对电影,他永远激情四射。今年,他带着正在做后期的新作《一步之遥》去了香港、戛纳,现在又来到了上海。一个星期前,他还前往乌镇看景,打算把这个有关“闫瑞生”的故事排成一个实景话剧,形式有些类似于张艺谋为阳朔排的《印象·刘三姐》。
姜文的每一部新片里,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影子,却也有和之前作品不一样的“嚼头”。有人说他是作家导演,他却用4个字概括:“文如其人”。至于别人对他电影永不停息的过度解读,他笑笑说:“我无所谓。”面对自己不喜欢或者觉得无聊的问题,姜文永远惜字如金。
只有聊起电影的话题,他的荷尔蒙才会真正活跃起来。
“艺术是在没有犯罪的情况下的非分之想。电影就是让人兴奋的东西,太冷静了就没有意思了。”姜文说,“只要有好的方式,讲什么都行。你可以不说话,可以休息休息,你一说话让大家不开心这多没意思。”在他看来,人的创作状态是一个很特殊的状态,就像“谈恋爱”,需要在灵感奔涌时极度投入,甚至于呈现出一种狂热的“病态”。“当一个人没在创作状态里时,你压根就没法跟他聊创作的事情。”
岁月变了 情谊不变
妙语:没有夏雨,就没有姜文……的电影
姜文是个孝子,这是演艺圈里众人皆知的事儿。
姜文重情义,当年出演《芙蓉镇》,他和刘晓庆的姐弟恋在全国传得沸沸扬扬。作为当事人,他为了刘晓庆,8年保持沉默。1994年两人分手后,是刘晓庆对外承认了这段恋情。
今年上影节的开幕式上,组委会请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主演夏雨,夏雨对姜文说:“没有你就没有我。”姜文当时的表情明显一滞,随即稳了稳情绪,笑着说:“没有夏雨,就没有姜文……的电影。”
姜文的父亲是军人,很有可能,姜文的坦白、直率、一针见血、锋芒毕露都来自军人家庭的遗传。有意思的是,姜文对情义的解读来自于雷锋的话: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在家里,或者跟朋友在一起时,我就会忘记自己是一个演员,一个明星。”他说,“只有让我站在舞台上,或者接受采访时,我才会觉得我是一个演员。已经变成角色的姜文在面对大众时,和我本人没什么关系。” 本报记者 张艺
记者手记
“姜”的魅力并不经意
几乎所有采访姜文的记者都会紧张。
近距离的接触,可以感觉到姜文身上强大的气场。采访中,他经常会用一些反问,把你提的问题顶回去——这是他的个性。然而作为记者,总会不自觉地自我检讨,是否这个问题对于姜文来说,有些无聊?
提的问题对了胃口,姜文就会变得很能说。你抛一句引子过去,他能洋洋洒洒说上几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不能打断,也无法打断,因为他压根不会理你。
能引起他兴趣的,只有电影、演员、故事和角色。当他意识到自己说得过多时,会适时地停顿一下,放慢语速,眼睛死死地盯着你——意思是,你可以继续发问了。
魅力也是不经意的,这源自他的才华。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