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锡祥 摄
编者按
“5·18”国际博物馆日以来,不少民众发现博物馆们纷纷延长了每天的开放时间,不再是一到三四点就大门紧闭了,博物馆日当天,有超过40家博物馆开放到了晚上9点。博物馆实行夜间开放越来越常见,给老百姓带来不少便利的同时,参观者是否更应该想想,什么样的参观素质才能回报这份信任?
◎业界良心 夜间开放迁就百姓
以往,博物馆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难以亲近,原因无他,正是其比上班族短得多的开放时间。往往白领们想在工作日参观是不可能的事,而到了周末则又会人满为患,以至于不少人都没了兴致去参观。如今,这些博物馆正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在夏天开设夜展一边帮助民众避过酷暑的煎熬,又或是索性将常规展出延时到晚上的也越来越多。
说起来,这种夜间开放模式并不新鲜,在国外的不少博物馆早有先例。法国卢浮宫每逢周三和周五都会开放至21点45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是周五和周六开放至21点。这些知名博物馆为了能够方便民众有更多参观时间的选择而做出的让步,套句网络用语就是“业界良心”,这样一来,白领下了班就能顺道去博物馆看看,一些无法在白天翘课参观的小朋友也有机会和父母一起在晚餐后进行艺术熏陶,可见夜间开放如果能够实现常态化,将为市民的业余生活增添更多高雅的选择。
◎美术普及
更好发挥教育功能
如果上海也能够实现夜间开放普遍化,相信对于提升城市艺术修养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尽管,夜间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博物馆的运营成本,但在经济利益之上的应该是精神利益的增长。能够利用夜间开放,将艺术活动加入到上海的夜生活资源中,无论是对于哪一个年龄层,无论针对什么人群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为此,仅仅是开放夜间参观还远远不够,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夜间的优势,开展有别于日常参观的活动。比如,针对夜间参观的学生一族,可以开设更为轻松的一些艺术讲座和动手活动,这样他们可以选择在参观之余,增加艺术教育的相关知识。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在一天辛苦的工作后,他们也更加需要艺术来舒缓压力和疲劳。能够利用夜间来制造更多艺术教育的机会,也是其常态化的一大好处。
◎参观素养
别把好事变成糗事
夜间开放常态化固然好,但也需要给民众打好“预防针”。夏天将到,最令博物馆担忧的问题今年又将如何:很多中老年人会利用博物馆免费开放,带着绒线甚至零食,天天到馆里吹吹空调,侃侃山海经。一旦夜间常态化了,这个令人郁闷的现象是否会“更上一层楼”?
说到底,博物馆给参观者提供的种种便利,也需要得到参观者的尊重和支持,这样相互作用,既能让参观者得到享受更多资源,同时也激励了博物馆去做到更好。很多年纪大的人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往往以为公共场合就是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方,这些行为更加增加了博物馆的担忧。也希望通过媒体,通过家人之间的劝告,这样的现象能减少出现,别让好事变成糗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