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略谈朱刚其人及其画作
~~~——略谈朱刚其人及其画作
~~~——略谈朱刚其人及其画作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戏曲人物画的中西合璧之路
——略谈朱刚其人及其画作
翁思再
■ 朱刚作品《蔡正仁》图TP
  ◆ 翁思再

  戏曲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的一个特殊品种,海上画家程十发、刘旦宅、颜梅华、曲章富和韩氏三兄弟(韩敏、韩伍、韩硕)于此独擅胜场,繁花争艳。

  说到戏曲人物画,行内总要提到同光年间的沈蓉圃,他的《群英会》《虹霓关》《探亲》等单幅,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工拼接而成的《同光十三绝》长卷,对后世影响很大。民国年间出现林风眠和关良,他俩不像沈蓉圃那样完全按照舞台形象写实,而是从不同角度运用虚拟、传神的原则。关良得“意”而忘“形”,造型夸张而荒诞,笔墨简朴而富拙趣。林风眠则借鉴毕加索、民间剪纸、皮影和壁画等,在变形的画面中,探索立体时空同平面的矛盾之解决办法。建国后戏曲人物画名家辈出,但大体上不外乎以沈蓉圃为代表的写实派和以关良、林风眠为代表的写意派两大阵营。

  朱刚先生则是这个领域里的新人。他原是油画家,如今在戏曲人物画领域,尝试走一条写实型的中西合璧之路。

  我认识朱刚是在1988年,那时他还是某音像出版社的美编,为我主编的孟小冬唱腔《冬皇妙音》设计封面。在与其合作过程中,知其懂戏。

  受过系统西洋绘画训练的朱刚,临摹、状物,都有透视的依据,得一“真”字。比如作品《惊变埋玉》,他画的李隆基扮演者是蔡正仁,老观众一看便知。然而他对于剧中人并不是单纯对照描摹,而是在大关节仿真的前提下,在细节上根据需要有所调整。比如《群英会》的周瑜,沈蓉圃是把褶子上的花卉、彩蝶、团花和盘托出,若在朱刚笔下,往往求其大略,忽略细节。所谓“大略”者首先在于色彩,角色若是穿绿,朱刚不会让他出蓝;不过在这“绿”的总色调之下,朱刚会做点别样的文章。舞台真实的色彩结构是一个载体,朱刚通过自己的调整和再创作,使得画笔是能动表现而不是被动再现。 

  夸张和象征都属于写意范畴,因此朱刚的戏曲人物画是整体上的写实,枝节上有写意,把近代戏曲人物画两路领军人物的风格融于一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刚笔下的《昭君出塞》:王昭君远望塞外,扬鞭催马,风驰电掣,翎子飘舞,裙裾飞扬;可是再看她足下:勾着脚面,方向却朝着来处,隐喻心系家乡,此刻感情非常复杂。此刻主人公上下身相反相成之舞蹈造型,符合京剧肢体上下身“子午相”的原则。

  同样是写实,沈蓉圃是工笔、重彩,完全仿真;而朱刚所追求的是笔墨的枯湿和浓淡的表现,讲究色彩变化和用光,有所遮蔽,有所夸张,是真中有“假”。

  以戏曲人物画来探索中西绘画结合之路是个有趣而有意义的课题,期待朱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画坛提供新的经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2014·中考进行时
   第A04版:2014·中考进行时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海外专稿/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专版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0版:专版
   第B11版:专版
   第B12版:家装专版
吴湖帆“复古”风向标
探索戏曲人物画的中西合璧之路
广告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B04探索戏曲人物画的中西合璧之路 2014-06-21 2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