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声音的人
叶薇 陈曦
■ 毛泡泡自画像本版供图 毛泡泡
■ 创意思考就是这么简单
  本报记者 叶薇 实习生 陈曦

  一场金融领域的“高大上”会议,演讲人在台上侃侃而谈,有人却在台下一张十几米长的白纸上画画。是主办方作秀?还是行为艺术?

  再一看,画纸上呈现的,正是演讲内容,只不过“获取人才的方式”,画面用了“手”“鱼钩”“渔网”来表达。之后的头脑风暴,大家七嘴八舌,有个人却时不时插问“你说的东西是不是就像……”问答之间,“火星社区”“互联网深水区”等新鲜词一个个向外蹦。

  会后,留下两幅画出来的会议记录,风格萌系,用词精准,通俗生动。

  这是“图像同声传译”,又叫“创意思维视觉引导”,不仅仅是一份新职业,更展现了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视觉化思维。

  手绘漫画展示管理思想

  最近,在第一届中国支付产业人才发展论坛、中国专业教练协会2014年夏季峰会等一系列专业会议现场,总有个女孩拿着画笔走来走去。

  她叫毛泡泡,国内第一名经认证的创意思维视觉引导师。她手绘酷炫漫画,不讲故事,而是记录会议,类似于“速记员”。她在纸上迅速地作画,从与会人员的头像,到有亮点的发言,整张图最后呈现出时间轴的形态,逐项清晰记录着关键流程。

  有时候发言者在台上滔滔不绝,讲一堆冗长晦涩的理论,毛泡泡会适时发问,用打比喻的方式,画一棵树,或一只猴子,来解读会议——总之,她画的都是简单图形,但含义丰富。她能在一段长篇大论里找出关键词,或者通过提问得到这个关键词,然后转化为图像。

  “我是在引导着这个会议的讨论方向呢。”她笑。这份图文并茂的会议记录,有个百度都搜不到的新名字,叫“图像同声传译”。

  演讲嘉宾夸她,“这活儿太有创意了”。经她的画笔“翻译”,发言内容“接上了地气”。会后,大家也能根据画面再讨论。

  去年,在第八届德鲁克论坛上,毛泡泡要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女儿塞西莉做图像同声传译。年近六十的塞西莉打算向观众演示一个PPT,老版本用了8年,她想求变,却思路枯竭。泡泡和她聊了两个小时,挖掘到了许多小故事,比如领导者如何将理念传承给团队,她用5岁孩子学游泳、中国太极的奥妙等隐喻,形象展示德鲁克管理思想。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现场气氛活跃,塞西莉讲得也更带劲了。

  “回顾头脑风暴的结果,关键不在于编一个多炫的故事,而是把理论和思想画给观众,让他们产生共鸣。”会后,毛泡泡与塞西莉成了朋友。目前,两人正在合作编写运用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亲子绘本。

  “有很多人问我,怎么做到边听边画的?我在听会时,迅速抓重点,再用简单图像表达。用图像隐喻描述复杂抽象的概念,对逻辑思维、空间感、画面感和讲故事的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和锻炼。通过专业训练,许多人都可以做到。”毛泡泡总结说。

  不知道聊啥?那就画吧

  问毛泡泡“什么是创意”?她拿一根香蕉,圆弧朝上地贴在纸上,添几根线条几个圆点,香蕉成了一张笑脸上咧到耳边的嘴。不过瘾,把香蕉翻个身,再添几笔,一个小人乘着香蕉顶的降落伞,晃晃悠悠地从空中落下,生动得像要跳出纸面来。

  若再问“什么是思维视觉化”,她捧出一大本笔记本,给你看她画的许多小玩意。“这是什么?”她指着一个闹钟说,“是闹钟,但还可以是别的东西吗?时间?岁月?光阴流逝?工作效率?”她又翻开一页,上面画着一个底部破了洞的正方体,“你看到的是破洞?但我觉得它是突破口,奇妙的事情可能马上就要发生。”

  毛泡泡问一个朋友:“公司凭什么打动你,让你留守12年?”朋友的第一反应是“等等,我给你看PPT和数据。”她哭笑不得,“互动顿时变成了两台电脑在对话,有更好的方式吗?”

  “你看,这是我和同事一起坐火车,两个人不知道该说啥。”毛泡泡翻开笔记本,“我买了一盒水果,想要和她分享,可是叉子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问句在脑子里掠过,毛泡泡立刻拿起画笔,希望尽快让那一个个问号,立体地浮现眼前,一道一道,条分缕析。

  画到那根孤单的叉子时,她灵感顿现:“不如把叉子拗断吧。”于是,画面中出现了叉子断成两截时的碎片横飞,出现了伸向水果的两只手,出现了两张满足的笑脸。她和同事相视而笑,旅途中的愉快对话就此开始。

  有企业请她设计一个部门的Logo,她到现场一看,两套设计方案的团队正在“死磕”,谁也无法说服谁。“我听了半天,觉得有些争吵没必要,其实他们的想法有不少共通点,但互相都不知道。”

  她根据双方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提炼,把两种方案的Logo明明白白画出来,摆在一起。“图画直观可见,有时比交谈更有助人际沟通。”这家企业后来又请毛泡泡协助,拍了一组宣传片。视频里,画外音讲述部门理念,毛泡泡的笔随之跃动,天衣无缝地配合诠释一个个抽象的名词——团结、上进……

  她在电脑里翻出了这家企业原本的部门介绍,近百页的PPT,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谁看得下去?” 

  做那杯泡开泡腾片的温水

  不久前,毛泡泡开课教学,传递“笔尖上的创意”。求学者五花八门,想学画的大学生、临近退休的阿姨、陷入中年危机的夫妻、寻求事业突破的培训师、渴望走进孩子内心的年轻妈妈……有趣的是,他们几乎都没有绘画基础。

  “我不是教画画的老师啊,”毛泡泡说,“我是要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

  她要求大家在48个长方形空框内任意发挥,添几笔,画出不一样的东西。限时两分钟,有学生抓耳挠腮,硬是“找不到灵感”;有的却接连画出信封、窗户、切糕……交流环节,看到别人的创意,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简单如儿童画,又有多少人能想到?毛泡泡于是带他们走上街头,去吹风,去晒太阳,去摩挲粗糙的树皮,鼓励他们松开思维的缰绳:“我可以把树皮做成时装吗?”

  毛泡泡很喜欢也很习惯地抛出类似问题,然后有意识地记下来,当然,是用图画的形式。她打开自己设计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有一幅简笔画,写满了她的平日感悟。

  你问她为什么坚持记录这些,她惊讶地睁圆双眼:“平时多积累啊,早就习惯了。”

  的确,无论创意还是灵感,都不是脑子里毫无征兆地灵光一现。当好点子像泡泡一样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以前,大多数人可能只是一片固体“维C泡腾片”。毛泡泡很喜欢这个比喻,她更喜欢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做一杯温水,让泡腾片“咕噜咕噜”地被泡开,释放各自的想象与创造力。(下转A10版)  (上接A9版)

  “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积累的时日久了,毛泡泡就养成了习惯。“跟世界接触的时候,我的五官都是打开的。”她敏锐地观察、感知、思考,然后在经常排斥文字的脑子里自我加工,拿起画笔自然流露。她能通过这个简单的过程,做很多事情。

  比如,她希望彼此陌生的学生迅速熟悉起来,又开始“瞎画”。本子上,一团团杂乱的色块和一根根粗糙的线条,大概跟她当时脑子里纠缠的想法一样,完全没有成型的模样。

  可是不到两页后,画面逐渐清晰——她的想法有了雏形。“我要画一朵莲花,有许多片花瓣。每个学员上台做自我介绍,我就把名字记在一朵花瓣上,再在旁边画一个小标志。”有学员喜欢打网球,她便在名字旁画个网球;有学员是老师,她便画副眼镜,再添本书。

  寥寥几笔,但简洁明了,让所有人看了印象深刻。毛泡泡发现,这能迅速消除陌生感。她就将这一设计变为现实中的一套模板,对企业里刚刚招聘新人的部门来说,尤其实用。

  “‘创意’不是‘艺术’,不要求画功精湛。每个普通人都有创意,视觉化思维就是一种立体多元的思考方式。”她认为,视觉化不止意味着画几幅画,更是一种“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记得有一幅著名的图书馆设计图。刚开始,设计师画的是一团乱麻,但到最后,画面变成了一栋恢宏的建筑。人们太在意结果,却不去想,从乱麻到成品之间,经过了哪些思考与创新。”

  毛泡泡重重地画了个箭头。“我们身边充斥山寨和抄袭,就是因为最缺乏一样东西——Thinking Process!(思考过程)”所以她希望帮助大家引导出不一样的创意,释放出更多有想法的“泡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2014·中考进行时
   第A04版:2014·中考进行时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海外专稿/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专版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0版:专版
   第B11版:专版
   第B12版:家装专版
新民锦读
画声音的人
新民晚报新视界A09画声音的人 2014-06-21 2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