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更名“庆山”。新作《得未曾有》出版,非虚构形式,文字直白坦诚。四个主人公,身份风马牛不相及,他们以一种貌似倒退的生活方式,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是殊途同归。书中爱作画更善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回归故乡村居;求学的年轻僧人,喜欢以诗歌或唐卡绘画来修行参悟;秉行并坚持以古法弹奏的八旬古琴大师,任世事变迁,心中坚定。相较安妮宝贝早期的一些文学作品,我更喜欢这种平实自然接地气之作。
书中四位主人公,我最喜欢第一位,厨子刘汉林。有人说,人生价值在于公众认知度,刘的认知度仅仅局限于这个小圈子,但这是一位有别于传统定义的厨子。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最终选择的人生,只是“把菜烧好”——“不紧不慢的人做菜最好,这和性子有关,是逐渐的过程,没有天生”。厨子这样诠释“禅”:“能把事情看得简单,也许就是禅,福田广收,种了才有收,不应该只是乞求……我们的快乐和享受不需要那么奢侈,完全可以来自微小的事物……我给你的不等于你要给我,为别人做事不一定要求回报”。这种普通人身上所隐藏并具备的本性,最是令人感动。其对人生的悟性既淳朴又深刻。
第二位主人公魏壁,摄影师。面对已经取得的公众认知度,与繁华的城市生活,他毅然决然选择放下,选择逃离,回到故乡农村。这在世人眼中,在村人甚至亲人眼中,是没出息,是失败胆怯,是落荒而逃。魏壁却说,“我不需要太多跟外界的交流,也厌倦所谓高雅的娱乐,最终心还是需要跟自然来呼应,从那里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坚定自己的选择,借助镜头中的作品,表达自己对人生与大自然的敬畏。艺术家面对现实中幼小的孩子,家庭琐事,内心也与俗人一样,矛盾重重,挣扎躁动。他说“艺术很难达到边境,永远是在一个茫茫的地方走着,看不到地平线。”庆山问他,你怎么解脱?他照旧是笑一笑,说“我克服功利心,等待机缘,天地自会指引我,种子需要自然发芽……我决定时刻修正自己,以不变应万变。选择了就承受,与其被动,不如拥抱。”他们站在山坡上看树。魏壁说:“春天生机勃勃,秋天萧沉,夏天浓郁,冬天宁静,只要你有心境,即能看到不同季节释放的不同的美丽。”
第三位桑济嘉措,一个在拉卜楞寺已经学习了十二年的二十四岁年轻僧人。庆山与他相识于微博。僧人诗性的文字——“音乐,枯叶发酵的气味,果园里酸甜的水果,蓝得穿透眼睛的天空,藏地冬日里温暖的阳光,这些都不能耽误我画画,我可以换着做我欣赏和好奇的人,今天我要做梵高。”——顷刻间打动了她。僧人成为她第一个在微博上得知对方,并在现实中相逢的朋友。这一章节,关于僧人寺庙的描写,也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这类群体的感知与认同——桑济嘉措喜欢听摇滚乐,喜欢尼采,喜欢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庆山问他,听音乐时你在想什么?小僧人回答:“音乐没有解释任何东西,一本书也没解释任何问题,问题都是自己的,它们只是给你一面镜子,是你自己在解释,因缘都是自己的欲望招来的。”如此这般两人的谈话,给阅读带来心灵震撼与共鸣。
最后一位主人公是古琴大师叶名珮。庆山问其:何谓琴道?答:“岁月磨砺,瞥然醒悟,则无所不通。”
新书发布会上,安妮说:“我们应该作出自己生命的一些真正的决定,做了这个选择之后,不管有再大的困惑还是有再大的孤单,还是要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