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下无事,学点韩文字母,找本韩文入门书看看,忽然发现,韩文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叫法是: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日曜日。日文也是这样的。我一下子想起,这种叫法我小时候在广州也学过。有没有用过就记不得了。反正后来就说星期几或礼拜几。这在当时也是新鲜玩意儿,不知是谁创造的。
我又想到,在我小时候,也就是八十多年前,为了和“他”有所分,出现了“她”和“牠”(它)字,也就配合了英文的he,she,it,这几个字今天都读ta,可那时候不然,“他”仍读ta,“她”却要读yi(大概是以这字代表“伊”),“它”( 牠)读to,我们小学生是不能读错的。但口语到底没法这样改,这种读法也终于作废了。
其实我们现在用惯了的标点符号,也是在此之前不久定下来的。我小时候读的石印章回小说,包括《西游记》《水浒传》,全都不分什么句号逗号,有个点点点断就行了。古书更是什么点点也没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引进了西洋不少有用的东西,标点符号就是其中之一,是个新鲜玩意儿,许多古典小说特地注明用上新式标点。
就说文言和白话吧,白话好像终于取文言而代之了,其实文言依旧在社会中流行。我读小学时期在广州,写信给在上海的父母,都用文言,开头总是“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结尾则是“敬请福安”“男××叩禀”。天天读的报纸新闻稿用的全是半文半白的文体。全部用上白话,记得还是解放后的事。
我们现在汉语拼音用拉丁字母,国际化,很方便。可我小时候用的是注音符号。当时有识之士也想到用拼音来认识难认的方块汉字,于是发明了注音符号。“ㄅㄆㄇㄈㄉㄊㄋㄌ”,我小时候看的《儿童世界》杂志上,每个汉字旁边都注上音。有一次国语比赛,我全靠这些注音符号才准确地拼出国语,获得冠军。如今中国台湾给汉字注音,仍旧使用注音符号。我们的前辈想到用注音符号注音,帮助小朋友认字和学国语,的确很有功劳,但后来改用拉丁字母注音,就更先进了。
我今年九十一,感到我这一辈子过得很有意思,前面几十年正处在变革时期,我亲历其境,太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