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新闻面对面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的出行方式影响城市交通
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朱 砂 

  【嘉 宾】

  伍 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

  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刘 琳 私企人事主管

  吴 欣 外企市场部经理

  主持人的话

  “你的出行方式影响城市交通,”这句话并不是哗众取宠。在世界各国,超大型城市都面临交通问题。交通问题与政府理念、城市规划、市民素养等息息相关。当堵车、拥挤等让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抱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新闻背景>>>

  2014年7月拍牌于昨天举行,个人额度7400辆。本月起实行新规:办理拍牌登记时须提交驾驶证;拍卖成功3年内不得再次登记参拍。

  上海私车牌照拍卖始于1986年,真正意义上的拍卖制度建立于1992年。为解决上海交通拥堵的状况,1994年开始首度对新增的客车额度实行拍卖制度。

  A 交通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主持人:上海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高峰时间的堵车、拥挤,让上班族叫苦不迭,您怎么看上海的交通问题?

  张尚武:交通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上海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并且还在快速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的进程中,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的发展相对滞后。伦敦、巴黎在小汽车没发展之前就已经开始发展铁路,完善的铁路网为后来城市内的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交通问题,是综合治理的过程,交通问题直接反应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因为它关系到政府的理念、城市的规划管理、市民的素养等等,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B 限制汽车数量 鼓励公交出行

  主持人:近几个月上海的车牌拍卖中标率直线下降,拍到车牌简直需要中大奖的运气。有些普通市民不理解——干嘛要如此“为难”想要拥有私家车的老百姓?

  伍江:上海很多年前就开始通过私车牌照拍卖的方式,对小汽车的数量进行控制,这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的。上海和北京的人口数量差不多,但上海的小汽车数量远远少于北京。也因此,上海的交通状况要比北京好。

  张尚武:要解决交通问题,首先要对需求进行管理。汽车数量的增长存在客观需求,目前,上海的汽车拥有量是每千人100辆,东京是每千人400辆。从这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上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小汽车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需求会不断膨胀。如何对这种需求进行管理?增加拥有车辆的成本是很有必要的管理方式,私车牌照拍卖就是一种。

  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小汽车的数量每年以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速度增长,如果不加以控制,城市很快就会瘫痪。目前上海的私家车总量,在全国排在第九位左右。这反映出,上海用私车牌照拍卖的方式控制汽车增长速度是很有效的。

  需求管理还包括使用管理。比如,在伦敦,汽车进入中心区要付费。此外通过中心城区公用停车位的设置,也可以对汽车的使用进行控制。

  伍江:纵观全世界,超大型的城市都在限车,不让私人汽车无限制地膨胀。在城市出行中,私人交通对于公共交通而言是低效率的。一辆私人汽车往往一次只运送一两个人,而公共交通是以群体运送为特点的。一辆公交车一次可以运送几十人、上百人,地铁则可以运送更多的人。对于同样的道路资源而言,公共交通显然是较为高效的出行方式。

  C 用好支路网分流效果好

  主持人:很多人选择买私人小汽车是因为公交车、地铁太拥挤,也有些人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区域,公交车班次少,没有地铁,这样的矛盾要怎么解决?

  张尚武:这就涉及到供给政策了。为了改善城市拥堵,要建设道路,但是,该如何建?原则上是等级越低的道路应该密度越高,提高道路网承载能力。很多城市在道路建设中只重视主干道,忽视支路网的重要性。上海的浦西不会太过拥堵,就是因为支路网密集,可以有效地分流车辆。此外,强调慢行交通也是未来的趋势。曾几何时,我们认为自行车出行是落后的表现,但现在相比大规模的小汽车发展来看,自行车出行是最生态环保的方式。

  伍江:道路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因为车多了,就多修路,那最多暂时缓解矛盾,用不了多久,车就会更多,除了拥堵,还有能源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我认为,城市交通拥堵也许永远解决不了,但建设一个不会堵车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公交,让更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公交出行。比如除地铁外,建立快速公交系统,给公交车专用的封闭式车道,其他车辆不能进入,以保障在任何时段公交车依然能够畅行无阻。此外,在远离市区的地方配置周全的公交服务也是非常必要的。

  D 城市空间布局,影响出行成本

  主持人:这一二十年里,上海的城市发展飞快,城市空间布局有了很大的调整,给我们的出行带来哪些影响?

  张尚武:上海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进行了较大的空间关系的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强调的是集聚效应,规模效应,这与人口分布、就业通勤形成矛盾。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引导,将一些办公空间向外迁移。

  伍江: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比如,大片的动迁,使得许多人的居住空间改变了,但是,工作空间并不会随之改变。过去每天上班可能骑自行车10-30分钟就可以,现在上班路上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得花一个小时。我们由于中心城过于拥挤而提出人口向外疏解的策略。但是被疏解人口的就近就业问题又凸显出来。而事实上,被疏解的人口往往是低收入阶层,他们更需要待在中心城区以节省出行成本。

  E 从细节着手,每个人都能为改善交通尽力

  主持人:交通问题影响每个人,为了改善城市交通,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张尚武:与国内的许多城市相比,上海道路的人均拥有量不占优势,所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在交通管理上着重于精细化管理,是中国大陆的城市中做得最好的。静态停车管理、交叉口管理和交通秩序管理是交通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

  伍江:可以发出这样的倡议:短距离出行尽可能使用步行、自行车;中距离出行尽量使用公交车;长距离出行选择轨道交通,是比较合理的方式。如果是开私家车上下班,不妨和顺路的同事一起拼车。

  F 在上海坐地铁的日子也很体面

  主持人:刘琳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过,在上海工作生活,对于上海的交通问题感受如何?

  刘琳:上海是我到过的中国大陆的城市中出行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上海的轨道交通比较发达,车厢整洁干净,坐地铁不会让你觉得是一种不体面的出行方式。而且地铁里的各种路牌指示做得很醒目。如果地铁的末班车时间能够再推迟一些就更好了。上海的出租车司机职业程度很高,车容车貌整洁,服务态度也不错。在上海,没有私家车不会觉得不方便。

  主持人:平时你出行会优先选择什么方式?

  刘琳:如果时间比较紧,首选当然是出租车。时间充裕,路比较远的话,肯定是坐地铁。如果是在2公里以内的距离,我喜欢步行。上海的永福路、新华路那一带走路很舒服。但还有许多地方不适合走路,比如,我没办法从浦西直接走路到浦东,好几次我都是走到隧道口然后打车回家的。

  主持人:你会考虑买私家车吗?

  刘琳:在上海这个愿望不强烈。在上海很少有朋友会聊买车之类的话题,除非那种很喜欢出去玩的,多半是周末自驾游的需求多一些。

  G 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为“限车”政策护航

  主持人:一说到国际大都市,上海就难免会被拿来与纽约、巴黎、伦敦等城市比较。在治理交通的问题上,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有哪些值得上海学习借鉴的地方?

  吴欣:在欧美国家,很多超大城市都会对小汽车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在伦敦的中心城区,对于公交车之外的汽车是要收费的。该区域设置了很多摄像头,汽车只要从这个区域外驶入该区域,就需要按天缴纳高昂的费用,现在大约是一天80英镑。对于住在中心城区的人,他们开私家车在这个区域里活动,是要按年缴纳费用,比按天缴纳的要低一点,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在伦敦中心城区停车费也非常昂贵,折算成人民币大约是每小时100元。所以,除非是特别有钱的人,大多数人不会开私家车进入中心城区。这也就使得中心城区的交通不会太过拥堵。

  而在巴黎,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出门坐公交车,而不是开私家车。即便开私家车,你也会发现巴黎人开的都是小排量的车。很少看到大排量的车。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政府鼓励大家使用小排量车,因为省油、环保,占的空间也小。而且,在巴黎老年人的数量很多——欧洲许多地方都是如此,小车对于他们来说更加方便。

  主持人:在国外堵车是怎样的?

  吴欣:在纽约、巴黎、伦敦这些超大城市,人口和车辆都不少,但堵车的情况要比上海少得多,记忆里,我在巴黎只遇到过两次堵车,都是因为修路,车速因此减慢,经过那个路段差不多用了15分钟。与上海相比,这样的状况可能都算不上堵车。而且巴黎的马路上非常安静,很少听到汽车喇叭。

  我觉得,之所以伦敦、巴黎等城市可以用高昂的停车费等方式限制小汽车进入中心城区,而没有遭到老百姓的抱怨,是因为这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网络都做得很好。在这些城市中,几乎几百米就可以有一个公交车站或者地铁站,公共交通出行经济实惠又方便。纽约的地铁是24小时的,你可以坐地铁去到纽约的任何一个地方。在伦敦,公交车和地铁班次很多,而且四通八达。如果使用交通卡,还可以有折扣。

  但是,纽约的地铁对于初到纽约的人来说,像个迷宫。我刚到纽约的时候,坐地铁就好像在玩密室逃生,面对庞杂的信息量,搞明白后非常有成就感。相比上海的宽敞整洁,纽约的地铁显得陈旧,上海的地铁站几乎都有自动扶梯,而纽约的地铁站基本上没有这些现代化设备,对于那些提着行李的人来说,坐地铁是个体力活。

  主持人:回国后会有不适应吗?

  吴欣:最不适应的就是在国内开车的人和马路上的行人都会不守规则。这导致交通状况恶化。我在英国的导师来过一次上海,行程中有去苏州的安排,我们租了一辆车从上海出发。一路上,我的英国导师有许多的不适应。他问我,为什么红灯的时候可以右转弯?还问我,为什么司机要按喇叭让行人让路?在高速公路上,司机把车开得飞快,而且经常会不太规范的变道,我的英国导师坐在后排,默默地系上了安全带。

  【结束语】

  私人汽车只是代步工具,可是,很多人更愿意把它当做身份的象征。这种心态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更多的大排量的私家车挤占着有限的道路资源、开车的不愿意给行人让路。当每个人都选择更环保、高效率的方式出行,我们可能就会少听到一些对于城市交通的抱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读者之声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0版:新闻面对面
   第A11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运动汇
   第A15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6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B16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你的出行方式影响城市交通
新民晚报新闻面对面A10你的出行方式影响城市交通 2014-07-27 2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