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占地129公顷的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82岁的王凤青了如指掌。10多年来,他跋涉在这片区域挖掘、考证、编辑;又从这里衍射虹口乃至全上海。他每天乐此不疲地与这些穿越时空的建筑和名人交会对话,用图片配文字,将自己收集的史料分门别类,出版了11本专题书籍,成为历史学者、相关部门及市民开卷有益的读本。
与王凤青一见面,他便满脸兴奋地说:“昨天参加山二居民区党支部参观嘉兴南湖党日活动,还参观了三个纪念馆:一处是黄源藏书楼,黄源是鲁迅的学生,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家,居住山阴路57弄34号;另一处是韩国抗日志士金九避难处;还有一处是陈从周纪念馆。陈从周是新中国建立后,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代表人物,正是我要了解的。”
1 缘起对鲁迅的敬仰
少时,王凤青家境贫寒。饱受战乱和艰难的他,求学时有机会读到鲁迅和进步作家的书,对鲁迅充满景仰。为减轻母亲负担,1948年,王凤青虚报年龄,以实际16岁的年龄考入中国银行。1975年,王凤青转入上海建筑陶瓷厂工作。几十年来,他的鲁迅情结始终萦绕心中,收藏了不少鲁迅的书籍,空时就读几篇。2001年,他在静安区的住房被拆迁,他放弃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专程寻觅到距鲁迅故居不远的里弄居住。
王凤青追寻鲁迅足迹,成为他与山阴路建筑、人文交会的发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是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作的著名诗句,但写作地点在黄渡路49弄5号却鲜为人知。发现这幢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并首次拍下这幢楼房的正是王凤青。当年,柔石等5位左联青年作家被捕,亦牵涉到鲁迅。经人介绍,鲁迅到黄陆路30号的花园庄旅馆楼下一紧靠浴室的小房间避难。柔石等人遇害后,鲁迅深夜疾书《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王凤青几经考证,证实当年的黄陆路30号即今天的黄渡路49弄5号,他为老建筑找回一段失落的记忆。2008年5月,他的《鲁迅在虹口的足迹》编辑成书,这是目前记录鲁迅在虹口的足迹最全的书。
2 山阴路上故事多
据报道,全市90%的东方风格优秀历史建筑在虹口。迁居山阴路的王凤青忘情执著地一处处打量着。他发现,长仅500多米、宽不过10米的山阴路具备多种样式和风格的住宅建筑,堪称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优秀历史建筑总有人文故事积淀融为经典。对鲁迅、茅盾、瞿秋白等名人居住在山阴路的事,人们耳熟能详;但还有不少名人和故事湮没在动荡岁月中,王凤青俯首甘为这些遗落“经典”的发现者。
王凤青发现,国旗图案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就住在山阴路145弄6号。与几位委员在全国第一届政协会上联合提出并获得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刘良模,就“藏”在山阴路343弄3号。他还发现,黄竞武烈士人生的最后5年,住在山阴路208弄18号。当他听一位老先生说,解放前黄炎培在文华别墅住过时,就求助派出所多次查阅户籍资料,发现记载此处住的是国民党中央银行高级职员黄竞武,与黄炎培的关系则无记载。后来,他到龙华烈士陵园查阅其他几名烈士的史迹资料时,偶然发现黄竞武就是黄炎培的儿子,因从事中共地下党活动被国民党保密局逮捕,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活埋。他还发现,同样在山阴路208弄18号,被誉为“将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的著名编辑家、翻译家宋桂煌也曾在此居住36年之久。
写《山阴路记忆》,王凤青花了8年时间,他收集了34处名人旧居、14处历史遗址、22处优秀历史建筑,并配有自制的“山阴路文化景点树形图”,可能是山阴路现有资料中收集最多的。
3 让市民受益最快乐
虽是第一次见到王凤青,但我早已多次看过他的优秀历史建筑图片展。山二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戴建臣介绍,他们拥有18块引为自豪的展板,是根据王凤青拍摄的山阴路优秀历史建筑图片制作的,每逢重大活动都会展出。许多居民观展后感叹,原来自己的左邻右舍中竟住过这么多名人。上海世博会期间,山二居民区是个接待点,来这里的外国友人及市民常被展板吸引,有参观者提出要与作者见面,王凤青便在院子里摆上几个板凳、小竹椅,如数家珍地向来者介绍。
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中,王凤青的《红色之旅》一书“走红”,不仅成为上海不少党组织活动的选题,一些外地到上海党校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看后也不禁感慨:原以为红色景点在农村根据地多,未料在上海的虹口也有众多红色景点,补上了一课中国革命史。
为让更多市民受益,王凤青历尽艰难不改初衷。他拍摄雷世德工学院(今海员医院),为完整地体现其主体建筑像展翅翱翔的战斗机,他登上对面大楼房顶寻找满意的角度;他寻找昆山路东吴法学院旧址,往返奔波多回,不断打探,终于发现其旧址是昆山路146号,现隐身于一幢新大楼后面,纠正了东吴法学院在昆山路20号的记载……
如今,王凤青的《多伦路上历史文化》一书已编撰完稿。曾获“上海市老有所为之星”的王凤青,抚摸着厚厚一沓书稿说,“走马观花两小时,纵览百年文化史。”他只想在有生之年,尽绵薄之力留点文化资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