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晨初:创作“大”画的“微”画家
方翔
■ 李白
■ 鲁迅
■ 李鸿章
■ 张晨初在创作
■ 张晨初和他的画作
■ 中国角色:莫言
■ 中国角色:李娜
■ 中国角色:陈佩斯
  在今年上海美术作品展暨全国美展选拔展上,大型油画《中国角色:陈佩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而提起这幅作品的画家——张晨初,更是许多微博网友的“偶像”。在他看来,历史是由关键节点有名有姓的重要人物创造的,创作就是要记录重要人物创造历史的瞬间。

  真正的“微”画家

  张晨初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的画室不大,创作的油画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空间;张晨初也是一位多产的博主,从2011年年初注册账号起,张晨初的油画创作就与微博关系紧密。他更愿意将自己称为“微”画家。

  “我把微博当成一件作品来做,把里面的每件画作看成是跳动的笔触,让我与粉丝们为共同的中国梦一起呐喊、一起叹息、一起感动。”张晨初说。张晨初一共发多少微博,连他自己都已经算不清了。但每天几乎几十条左右的量,肯定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这些年来,通过微博,张晨初相继创作了“中国历史人物”、“中国角色”等系列作品,姚明、李娜、马云、潘石屹、任志强等名人是他描摹的对象,每个肖像上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光斑,这也成为了张晨初绘画的最大特点。

  在张晨初的微语上,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应该是最先锋的一族,艺术家也是最守旧的一族;我做不了前者,但绝不做后者。这些年来,张晨初给业界的印象,不仅是一位思想缜密、富有献身艺术精神的画家,更是一位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且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艺术家。从最初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等艺术大师的肖像,到现在以社会热点人物作为绘画的主角,张晨初表示,“我在微博上坚持我的‘行为艺术’,就是想要更多的人看到,除了那些美女还是美女的画作外,除了那些西方山寨版的画作外,还有一种叫真实的画,这是有态度的画。”

  和多数艺术家希望请业内专家为自己的画写评论,然后在媒体上发表不同,张晨初完全不认同封闭的创作模式,他更愿意让粉丝们来围观,甚至参与到自己创作中。张晨初在绘制新的人物时,往往会通过微博让网友来参与多张被画人像的选择。在创作过程中,还会将每一个阶段直接呈献在网友面前,看到合理的建议,他也会及时吸纳,“不要把当代艺术弄得像皇帝的新装、巫师的舞蹈,当代艺术说到底还是要让当代的人看得明白。我进行的是艺术与互联网的交融的全新实践,信息来自网络,学习来自网络,灵感来自网络,创作内容来自网络,参与来自网络,互动来自网络,传播来自网络。互联网影响了世界,改变了社会,也会改变艺术的方式。”张晨初说。 

  “大”画成为符号

  大幅肖像画已经成为张晨初油画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他借助光影效果,把符号投射到人物的脸部,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而这与他的学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晨初1973年生于浙江台州,他自幼就对于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92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毕业之后,1998年他考上并攻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师从靳尚谊、孙为民教授。并在2001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张晨初在美国韦伯州立大学成为访问学者。2011年,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目前,张晨初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主持第四工作室(当代具象写实),并担任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作为国内年轻一代写实油画领军人物的他,在40岁前就获得艺术专业教授职称,在圈内也是极其罕见的。

  在朋友的眼中,张晨初的性格中最让其佩服的就是他的坚毅、远见和自信,他可以每天上午画完画,再不间断花十几个小时在外语等文化课的学习上,正是凭借着超人的毅力,他在当年一次就通过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考试,顺利进入中国最高的美术学府深造。在中央美院油画系读研究生的三年期间,张晨初只回浙江老家过了一次春节,其他的两次寒假都是在北京找模特画写生或搞创作这么度过的。

  在名师的指点和自己的艰苦求索下,张晨初不停地探索着,“在光线的运用上,我力图用不平常的光线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人物脸上的光斑处理来自于我业余时间野外树林写生时的体验。我惊奇地发现人在这种特殊光斑晃动的光线中与其说光斑在无时无刻地晃动,倒不如说是人物的躯体甚至人物的灵魂在无时无刻地晃动。随着光斑的上下移动,左右推动,强弱变化,人物脸部形象显露出变化莫测又神秘的状态,再加上人物自身表情变化,真可谓天机尽显,妙不可言。”张晨初的大幅肖像画通过其特有的写实加抽象光斑语言,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更是营造达到了一种独特的状态,使得绘画的主题得到升华。

  不断挑战自己

  曾经有同行认为张晨初的光斑符号是一种投机。对此,张晨初总是一笑了之。在他看来,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不是因为五角星画得好,归根结底是肖像本身的刻画。“具象艺术的最大挑战既不是抽象艺术也不是具象艺术本身,既不是来自外部手机和相机触手可得的摄影,同任何艺术一样,挑战来自画家自己本身,来自画家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境界。任何脱离时代科技文明或人文思潮发展的艺术终将被淘汰。”

  孩子的出生,让张晨初的画作迸发出新的灵感,在最近几年潜心创作的《水中天使》系列中,光斑已融化为自然光源,婴儿在水中浮动,光影随之浮动,犹如父母含蓄细腻的抚慰深情,观之令人感动。同时波光增加了婴儿的动势,因为闪烁不定而更显得婴儿形体的活泼生动,这也是画家的内心之爱照亮了画中婴儿的存在,如天使般的生命。

  张晨初认为,题材的选择非常重要,画家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个题材如果人家画得透了你再去画就没意思了,要找到不同的,“每个画家在处理题材时的表现手法高低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历来用这风格,但是题材变了,还是用老手法去画,他就永远提高不了,当他题材变了后,手法也跟着转变,这样画家永远在进步。能够选到新的题材、好的题材、有兴趣、有意义的题材,再用有意义的最适合的表现手法、超越自己原先习惯性的表现手法去表现它,这画家就不断在提高。画家的进步是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画家能够找到适合其个性的表现手法,就成功一半了。再用好的技巧表现出来,就成功了。”

  艺术是永恒的,但是又是有时代性的,时代变了,社会变了,艺术也就相应地变化,画家也必须变化。每一天,张晨初都在不断挑战自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的艺术,与常识在一起,与真实在一起,与历史在一起,与大众在一起,与良知在一起,与时代在一起。

  方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圈内圈外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新视界
   第A18版:新视界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海外专稿/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名家示范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博物巡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张晨初:创作“大”画的“微”画家
新民晚报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B06张晨初:创作“大”画的“微”画家 2014-12-06 2 2014年12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