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应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与他的纯文学作品小说相比,读后感觉自然不同。
这本书,包括《一个记忆回来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个国家,两个世界》等系列文章,从中,我们看到余华对于文学、写作的现实关照与深刻自省,更看到了余华对于当今世界、现实中国的热血投入与客观反思。
可以看出,十年间足迹遍及世界的余华,是以独特的视角与尖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现实、文学、文化等种种现象乃至怪象一一记录剖析,正如余华自己所说:“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余华有着作家的责任心,他用小说家的视角和语言,表现述说他对当下不平衡时代的观察与思考。在与书名同题的一篇文章中,余华举例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沿海地区城市里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乐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湖南山区外出打工的人,在回家过年时,给乡亲带去的礼物是可口可乐,因为他们的乡亲还没有见过可口可乐。对此,余华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
这本书里,余华谈到了自己在写作风格上转变的原因。他在书中写到:“为什么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里有那么多血腥暴力,为什么到了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里,这个趋势明显减少了。一切源于我做的一个梦,我梦到自己被人追杀并且执行死刑”。可见,写作上的暴力血腥,已然影响到了他的身心;更是他内心对文学有了新的认知,加上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让他不得不转变身份与写作风格,以更加“世俗”的面目对待读者。
不仅如此,余华的表达视角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早年的余华小说,大段的叙事中隐藏着悲天悯人,让阅读者也跟着悲伤,但一切描写又那样的不露声色;而现在呢,他对现实的看法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全部,在面对中国幽暗复杂的现实时,他没有在其面前闭上眼睛,更没有背过身去,而是以犀利的目光洞察时代,因为在余华看来,作家更应该关注沉淀下来的现实与真相。
的确,从这本杂文集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思想历程和成长之路,他时时不忘一个优秀作家应当具备的素养,渴望写出“可以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使我们本来狭窄和贫乏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富,或者说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宽广和丰富”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喜的是,在坚持、超越与貌似妥协的变通中,他找到了一种令各方面都满意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