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宁静致远;父爱如水,厚德载物。在父亲劳辛去世一周年之际,我们追思缅怀他传奇的一生,他儒雅厚重的人格风范。
父亲1914年出生于广西北海的一个贫寒之家。求学于中山大学时,父亲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坚骨干。大学毕业后,由地下党组织派遣到重庆从事地下工作,抗战胜利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来到上海,曾被捕入狱而英勇不屈。建国后,父亲奉调进京,从此开始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他曾长期派驻瑞士、加拿大等国,广交各国文化名流如卓别林、萨特、毕加索、韩素音等,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父亲从大学时代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艰苦的地下斗争年代,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建国后,他出版了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诗的理论与批评》,长篇诗朗诵《放声歌唱祖国》获得上海市建国十周年优秀文艺作品奖。在父亲的推动和努力下,1951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诗歌组织“诗歌联谊会”,他被推选为联谊会主席,还创办了建国后第一份诗歌刊物《人民诗歌》并任主编。他还参与筹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任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离休后又长期担任机关老龄大学校长,创办了“桑榆诗社”。
几十年来,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六个子女,用爱心、耐心把我们培养成才,以自己的言行形成了敦厚周慎、好学上进的良好家风。他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不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因病入住中山医院重症病房,仍时时为他人着想,把病痛埋在自己心中,始终用爽朗的笑声、幽默的谈吐面对一切,深受医务人员的爱戴和尊敬。
“达通天地外,静入世尘中”,这是父亲生前的自我写照。他不重名利、不计得失,淡泊面对生活,既宽厚善良,又不逾做人处事的准则,既有浓浓的书卷气,又不失凛然之正气。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仍在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