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窑遗址位于河南太行山东麓鹤壁市的羑河两岸,面积约84万余平方米,1957年鹤壁因煤建市,其实早在宋代鹤壁已挖煤烧窑,为世界最早的煤矿。日前我在鹤壁市文物局张长海局长陪同下考察遗址。
走进鹤壁瓷窑,在古老的柏灵拱桥旁,见到一块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石碑。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柏灵桥碑记,有“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之说。碑藏于鹤壁市博物馆。这里野草遍地,灌木丛生,窑具满目,轻轻拨开草地,黑釉白瓷碎片随处可见,让我意外的是看到不少元代钧窑残器,乳浊釉色之美与钧窑产地禹州并无多大差异。它烧制的钧瓷则造型端庄浑厚,古朴典雅,有的器表还带有瑰丽的紫斑纹或冰裂纹。这些残器在漫长岁月里尘封土掩,内敛神韵,温润似玉、散发着斑斓历史灵光,直到有一天被发现,其神奇残破之美,依然具有震撼力。
鹤壁集瓷窑1952年首次发掘,引起了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的关注,他亲自前来考察,提到“据说汤阴西乡鹤壁集是烧元瓷的”,认为“其烧造范围之广,在河南修武当阳峪、禹县扒村窑及邻近的安阳观台窑之上,实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窑场之一”。这是建国后首次披露古代鹤壁烧瓷的消息。经过考古发掘判定其自唐、五代、北宋、金至元代一直延烧不断,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器物中,碗、盘、罐、盂、壶、盒、坛、缸、豆、灯、枕、炉等生活用品居多,也有俑、马、鸭、狗、猴等形态生动的艺术品和吹哨、铃铛、象棋等娱乐品。装饰题材源于民间,有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歌赋、警句谚语、婴戏杂技等,风格质朴洒脱,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我们研究古代工艺美术和民俗学提供了宝贵资料。如在碗、盘的中心部位印、刻、书有“苏”、“刘”、“赵一盘”等字,这是当时窑主和工匠的姓氏。除此之外,还书有“天下太平”、“称心如意”、“清静道德”、“五谷丰登”、“出入通达”、“十方诸佛”、“有雨花开早,无霜叶落迟”等表达民俗和愿望的吉祥语、民谚等。这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类款识,完美而恰当地出现在瓷器上,给人愉悦感。
遗址规模之大,完全处在原始生态,从出土的众多书有姓氏款的碗铭看,可知当时窑炉林立、各立牌号、瓷器生产竞争激烈,留给后世真是个“露天博物馆”。鹤壁窑属于磁州窑系,但又不拘一格,博采众窑之长,又高其一筹,我不由自主地惊叹道。鹤壁窑元代急剧衰落,缘于战乱和灾荒,尔后湮没无闻。
《墨子》云:“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或许这些历史留下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鹤壁的每座窑址,都是揭秘鹤壁历史的“钥匙”,填补当时文献记载空白,这段被“隐匿”的历史,碎瓷充当了“以见知隐”的文明物证。
我常常想: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看:唐至元的前人,留给后人一件件的碎瓷残片。相比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后人一堆堆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其价值不可同日而语的。古人留给我们的是文化记忆,而我们留给后人不少是污染秽物。我们将愧对先贤与来者啊!
参观了鹤壁市博物馆,藏品丰富,让我一饱眼福。当地政府邀我题写馆名,我深感能为有如此厚重的人文历史之地题名而荣幸。肩负传承历史文化使命的鹤壁市博物馆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