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凌晨2时45分。东航MU219航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已经关闭舱内客灯进入休息时段。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青年医生楼煜清正打着盹,憧憬着7个小时后和家人一起在法兰克福悠闲度假。工作6年,头一次休公假离开繁忙的医院,而且可以关掉平时必须24小时开机待命的工作手机,心里还真的有点小激动。
“各位乘客,机舱内有旅客突发疾病,请医生或护士与机组人员联系!”突然,客舱急促的广播,打破了万里高空的静谧。睡眼惺忪的楼医生被惊醒,就像值班手机响起一样,他条件反射般地掀起盖毯,快步往机舱后部机组人员聚集处跑去。
发病的老人年约八旬,面色惨白,脉搏微弱,血压一度测不出,据机组人员说老人还伴有呕吐。楼医生向老人的同伴询问了过往病史及身体情况,向老人舌底放了硝酸甘油进行紧急抢救。过了一会,又有一位姓张的中年女医生赶来帮忙。楼医生和张医生素昧平生。他来自上海,她来自沈阳,分属不同科室。而且,他是年轻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她则是医院副主任医师。这一次的跨国航行以及挺身而出为抢救生命而进行的生死时速,成就了两位白衣天使的这次“空中搭档”。机舱空间有限,在张医生的建议下,他们将病人平放在机舱过道上,蹲在病人头侧、采用单手胸外按压的方法进行现场急救。周围乘客为医务人员的抢救让出了紧急通道;空乘人员则给病人带上了氧气面罩,并实时监测血压。医院宽敞环境下双手胸外按压超过5分钟就足以让医生汗流浃背,而飞机狭窄过道里徒手按压抢救近一个小时的难度及所付出的体力,更令人无法想象。
在医生及机组人员的配合下,老人渐渐地恢复了意识,但仍无法自主表达意愿。两位医生综合评判了老人身体素质及机舱里现有的医疗水平,认为若坚持飞到法兰克福降落,老人的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此时,飞机已飞行至蒙古国境内,机长在两位医生的建议下,毅然决定返航国内,飞往北京。楼医生提醒机长,与地面联系时请救护车直接在飞机下方等候,并带好心脏监护器。
凌晨4时,MU219返航至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闪烁着蓝色急救灯的救护车,早已在停机坪上等候。此时,两位医生、机组人员和众多乘客悬着的心,才稍稍平静了下来。 通讯员 栋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