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学生家长疯抢名校报名名额彻夜排队的报道还历历在目。其实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上海电视台报道过美国家长为替孩子报上好学校在校门口搭露营棚过夜,“望子成龙之心”不因国籍而不同,各国家长们都信奉着“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法则”。这种无形的竞争似乎每一年都在提升,而且逐年幼龄化,变得更早、更激烈、更疯狂。
真的那么重要吗?
美籍亚裔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Duckworth提出的“坚毅教学论”,引爆了教育界的“原子弹”。她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Grit一词在古英语中的原意是“沙砾”,即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2013年,Duckworth正式将Grit定义为: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正如中国古人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席卷美国的Grit教育正在给美国的家长们重新“洗脑”,原来家长们的焦虑感来源于假设:未来的竞争是以智商为代表的认知技能的竞争,学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离成功就会越接近。近几年来,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等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这种认知假设提出质疑,普遍认为决定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我们给年幼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重要习惯和性格潜质。正向心理学提出成功七项指标: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态度、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好奇心。举例来说,一个六岁的孩子是否知道5+5=10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中他是否愿意在第一遍回答错误后重新进行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止。家长和老师应教会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跑步摔倒之后是否快速站起来继续往前跑,哪怕得到的是最后一名。正像鲁迅先生所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不是异曲同工吗?
专家们一致认为,智商是与生俱来的,而坚毅的性格是每个人都可以开发的。父母和学校有极大的空间,可以帮助孩子们去塑造坚毅的品格,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任何领域获得成功。在这一种社会思潮之下,美国很多学校引进了新的课程,如加利福尼亚州长滩中学,创建了新的课堂文化: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更多的挫折和冒险,而不只是获得正确答案。美国KIPP学校在全美拥有162家连锁学校,它们对学生全面进行七项成功指标的教育评估,其中“坚毅”作为了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现在的中国孩子也好,美国孩子也罢,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少失败和挫折,接受的过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更顺利,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无法面对重大的挑战、面临社会的严格检验。独生子女的增加,加剧了孩子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的过度保护,他们极少遭遇困境,极少受到失败,因此也鲜有机会培养出克服挫折的关键能力。培养孩子们坚毅的品格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坚毅的品格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而起跑线,我们也该重新画一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