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舢板厂桥”一边有上海最大石库门
现在,如果沿河而去,我们还将看到什么桥?我们将会看到的舢板厂桥,倘若我们再次回到20世纪30年代或更早一些时候。
上海开埠后,那座桥下曾经设有西方人的赛船总会,好事的上海市民因此称此桥为“舢板厂桥”,舢板,赛船别称也。
此桥建于1903年,木结构。要到1947年,这座桥在南京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的决定下由木头转换成钢筋混凝土。舢板厂桥当然有它的意义,不过,在它周边的一个地标,那让上海人唏嘘不已的斯文里,它的意义或许更大,这片石库门建筑,对上海来说,它无出其右,是唯一,没有之一。
先来认识一下斯文里的大致地理位置;首先必须清楚一条马路叫大通路(今日叫大田路),在大通路的两侧,以路为界,大通路以东,叫东斯文里,大通路以西,叫西斯文里。总占地面积为4.66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8万平方米,如果这些数字过于抽象,那么具象的说法是:在这片地域中,共有石库门建筑706幢,东斯文里388幢,西斯文318幢,都是砖木结构。此外,西斯文里建于民国三年,东斯文里建于民国七年,都是上海进入白银时代的产物。
现在适当将时间向前推去,这是19世纪末期。越界筑路达到巅峰,1899年,公共租界已经拥有土地为33503亩,十里洋场完全形成。这时,新闸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它一边,有一条新马路正在工部局策划中日夜辟筑,因这个地方原来有个私家别墅般的广肇山庄,马路便名命为广肇路。
故事要从一个叫阿谷的英国犹太人说起。阿谷多半系塞法迪犹太人,来到上海滩已有许多年头,不要说第一桶金,就是第十桶金也基本淘定。某日,阿谷先生看中广肇路这个地块,他一定发现这里北临苏州河,东靠大王庙和新闸镇,西侧又有上海当时数不胜数的河浜,以及一片很浩茫的田野,至于南面,则有1860年以来第一批越界筑路而来的新闸路,地形不错,地势更好,阿谷先生便从十桶金中拿将出其中几桶,向广肇山庄的业主陆续购地造房。
广肇山庄的拥有者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中有曾经担任过上海知县的叶顾之,有第一代超级买办徐润,还有十分著名的洋务运动领袖人物之一的唐廷枢,所有这些人,都是广肇山庄的发起人,也是广东帮精神加物质的领头羊。我不知,阿谷先生究竟问谁购买了广肇山庄周边地块,但我认为阿谷向谁购买土地并不重要,阿谷将土地用于上海滩当时最大一片石库门建造才是要让上海史铭记住的事情:1914年,阿谷购地,并开始建造,1920年至1921年,700多幢石库门房子在上海远比今天蔚蓝的天空下矜持地端立,先取名为忻康里。
不久,由于家境日益衰落,亲爱的阿谷先生不得不将他名下的700多幢石库门全部出让,出让对象是通和洋行。通和洋行一定狠狠地赚了阿谷先生一大票,狠到什么程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旋即,通和洋行又出售给了益丰洋行,益丰洋行的业主最爱赌博,手气又背,似乎将这700多幢房子一下子输给了斯文洋行。这个事实无法确证,因此用了“似乎”,倘若真是这样,那应算作上海滩开埠后到那天的一件特大事,试想想,700幢石库门房子刹那间输个精光,这无论如何都值得进入上海滩正史与野史,并大书而特书。
阿谷先生的700多幢石库门就这么七转八转地转到斯文洋行的名下,名花有主的石库门也有了它的新称谓,东斯文里与西斯文里的叫法由此应运而生。只是,听到这样的叫法,阿谷先生是否痛哭流涕了呢?我还是不知,我只知他远远不及自己的同胞——那了不起的欧司·爱·哈同,后者在自己去世那刻,给上海留下了一亿三千万两白银,阿谷先生呢?
斯文里一度曾经是上海中产阶级的象征之地,在这里逐渐地形成了很上海的生活方式。不过,斯文里最终还是没有让自己成为上海的标杆,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让斯文里人口骤增,而在斯文里周遭开出的修伞、修鞋、修拉链以及修自行车的小店,也让斯文里当年平易、富足的中产阶级气息荡然无存,尽管生活依然还在进行,生命依然还在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