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心仪河南的烩面了,所以当我们全家自驾来到河南洛阳旅游之际,我就提出,河南的烩面不得不尝,于是我与家人商定,在洛阳的有限逗留时间里,正餐就吃水席,早餐或旅途中就尝洛阳的烩面。
赶巧,我们下榻宾馆早餐的自助餐就有烩面现煮现供,我当然不会放弃,当柜的师傅知我有河南烩面情结,就特意多放了些作料,然而我品尝下来觉得一般,汤水一般,浇头单调,面条也欠筋道。于是女儿提醒说,宾馆的自助餐已经模式化了,不可能烩出好味道的,倒不如去大街小巷的店家,说不定能碰到正宗的烩面呢。
那天观瞻毕龙门石窟,女儿已经在手机网上打探得一家就近的面道馆了,尽管我们点的是小盘的面条,那拌面和烩面皆分量挺足,尤其是烩面,与隔夜吃的洛阳水席一样,汤汤水水一大碗,一个人随便怎样也消受不了的,面条是手工擀的宽宽的“大刀”面,汤水乳白,点缀着生青碧绿的青菜叶和层次分明的羊肉片,还有鲜艳的辣椒丁,看着就勾诱人的食欲;拌面亦然,浇头和作料相得益彰,偏粗的面条看着就知滑爽入味。我轻轻喝了口烩面的汤,一股带有辣味的鲜香就直蹿喉窦,再夹面条入口,滑爽而耐咬嚼,继而吃浇头,羊肉又嫩又肥,淡淡的羊膻味恰到好处,我便连声叫好,我说,这样的好面条要细细品味。
于是我细细搜寻往日的美味,与河南烩面可以媲美的应是南京的特色小吃小煮面啦,两种面条风格相近,都是经过烩啊煮啊,好汤好水好浇头把面条浸润透了,面条却不失筋道。
那是一段三十年前我去南京参加一个读书班的经历,食堂的饭菜实在吊不起什么胃口,就去街上觅食,发现许多店家除了供应冷面便是随煮随吃的小煮面。小煮面的面条未必要手擀,多半是机制,是预先捞好的,一盘一盘搁着,吃客来了,将高汤煮开,投入荤素浇头,如青菜、肉丝、皮肚(发好的油汆肉皮,应是小煮面必备的浇头之一)等,然后投入熟面条,稍一煮便可,桌上的各种作料随便你免费添加。一碗小煮面,主食副食荤菜素菜汤水俱全,只需一角几分钱(当时的物价),吃着好配胃口。
如果再联想的话,其实无锡有一款老式面也属于烩面或小煮面类型——高汤中投入各种荤素菜,然后将面条(极细的银丝面)下入其中,大汤大水的一大碗。虽然比较高端,但溯其源,根在中原,是最传统的,所以取名“老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