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炫目,极尽装饰意趣的鸟虫篆印,是我国周秦两汉玺印系列中一朵奇异绚丽的琼葩,深受历代士大夫、印人与鉴藏家们的珍爱。然而鸟虫篆印的艺术特性与创作规律,未被明清印人真正认知与把握。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位极富有篆刻天赋的印人,经过不断深入的挖掘与实践,终于叩开了鸟虫篆印宝藏的大门,使这门一度失宠、失传多年的印艺大放异彩,流风余韵,至今不衰。这位承前启后的印坛功臣就是方介堪。
方介堪(1901—1987),初名文榘,后更名岩,号介盦,别署玉篆楼。浙江永嘉(今温州)人。自幼家境清寒,却酷嗜书印,十余岁已在闹市五马街悬润鬻艺,印作获得大收藏家谢磊明和学者张宗祥的赏识。1926年,年青的方介堪随乡绅吕渭英赴沪,拜入赵叔孺门下,使其眼界增阔,印艺猛晋,并跻身于海上艺林。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闻悉方介堪艺名,即聘其为书法篆刻教授。在上海,方介堪不仅广交艺友,勤于创作,又潜心学术,利用其扎实的勾画描摹功力,钩摹了上万方古印印文,辑成玺印文字工具书《玺印文综》十四卷,又从《顾氏集古印谱》等二十一部秦汉玺印谱录中,精心挑选、钩勒三百六十余钮古玉印,辑为第一部古玉印专辑《古玉印汇》,涉及到钮式、著录、递藏、印文考释辨误与艺术特征等内容,显示出方介堪深厚的史学、古文字学功底和超前的审美眼光。《古玉印汇》中还包含数十方精湛的鸟虫篆印。
建国后方介堪回归故里,先后担任温州市文管会副主任、温州博物馆馆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要职。方氏一生最为世人称道的是玉印与鸟虫篆印,尤其在鸟虫篆印领域上的开拓,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鸟虫篆字因流传稀少,又不易辨识,篆刻创作时势必会遇到择字不够,需要造字,尤注重在巧饰上的丰赡婉雅,繁华而不俚俗,这是检验作者设计变通能力难以逾越的一条鸿沟。方介堪以“不失古风,不违字理”为前提,在好友张大千的支持和谢稚柳的参与意见下,创造性地以严谨的古文字形体与艺术的绘画原理作入情入理的结合,刻制了大量有古有我、精美绝伦的鸟虫篆印,受到书画家、鉴赏家们的热捧。
方介堪曾言印章之优劣取决于境界的高下,即“法度乃艺术之起点,境界则为艺术之生命”。他独创的朱文鸟虫篆印,篆法盘曲婉畅,线条如游丝般纤细,并常施鸟首为装饰,深得均满流美之趣,又在气韵上与两汉鸟虫篆印息息相通。
方介堪一生勤勉多产,壮年时一日可镌五十印。他的鸟虫篆印绰约灵动而拒靡丽妖冶,充满着浪漫且文静的气息。他在现代印坛的意义与地位,诚如其在评价皖派鼻祖邓石如所说的:“大凡开宗立派者总有一尝试探索过程而后臻纯熟,看其个人成就达到何等高度,更重要在看其所独有艺术风格为后世艺术之发展提供何等的广阔天地,使后学能既宗其法,又不断翻新。”当代鸟虫篆印的兴盛,方介堪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启迪作用。他的扎根于传统经典,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也是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与学习的。
此外,既是印学家、文字学家,又是杰出的篆刻家,如此三位一体者,在五百年的流派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