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教师节,回想起许多师长陪伴着我一路走来,今天感念其中几位——
6岁,我遇到了陈佩玉老师。瘦小,短发,一副深边框眼镜。父母双职工,每天放学,我都是最晚被接走。陈老师留下来陪伴我,教室里只开着头排的灯,她在讲台前批改作业,我坐在第一排写作业,遇到不懂的题,她总是停下笔耐心地给我讲解。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二年级她不再教我了。临近小学毕业,她找到我,送给我三本工具书,告诉我,父母忙,如果遇到问题学会自己查工具书,要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我捧着沉甸甸的书,心头一热。她教会我慈爱与呵护,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几个月前,我在校园里巡视,在学校边门外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她正在向教学大楼张望……“陈老师,是您啊!”我脱口而出,小跑步到了门口,她说:“我经过,看看,知道你很忙,不打搅你工作,就是路过了看看。”看着她的目光,我知道她想我了……
16岁,我遇到了张晓春老师。清澈的大眼睛,文艺女青年的模样,站在讲台前不疾不缓地上课。我是她的课代表,每到收周记本,我都会将自己那本抽出来放在第一本。她每次都会洋洋洒洒写上一大段。我领班级的作业本,离开她办公室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本子……我得到的是无穷的鼓励,甚至宠溺。我会把她布置的十道任选作文题,认认真真地全写一遍,一口气交十篇;我会在图书馆里“埋”上一天,翻看资料,以确保自己写的文章符合史实。她教会我包容与鼓励,尤其是孩子对学习内容有兴趣的时候。
26岁,我的师父程华校长,那年他与我成为区百佳师徒中的一对。这位56岁才从区教研室主任踏上小学校长岗位的“传奇人物”,很快成为了特级校长。他手把手地教我。教我如何在工作中注重细节,每逢上学前暴雨侵袭,他会叮嘱我们为孩子早早备好干毛巾和备换的衣物。更可贵的是,他教会我无论什么情境都要冷静思考的习惯,他告诉我作为一名校长,要用情,要入境,更需要入静,把学校发展、师生成长作为永远的思考题。如学校“云课堂”的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既没有在刚开始试点时遇到困难而退缩,也不曾因为现在被逐渐认可而头脑发热。程华校长每每在关键时刻提醒冷静:是否关注大质量关?是否真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他教会我冷静和反思。
前几日,程华校长又整理了“核心素养”等资料,一边自己学习,一边提供给我看,希望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定要静心读一读,拿着他精心做好的一叠简报本,我感觉到了他对我满满的期望。
每到教师节,许多师长的形象像放电影般闪现。师恩难报,却时时挂念,一句问候,一趟探望,一次邀请……(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荣誉获得者)